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株洲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黄帝内经》强调,“冬三月,为闭藏”。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在中医学理论中,寒冷阴邪是最大的养生“杀手”,平时应注意避免一些慢性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人们要根据自身情况,注意防病。增强抗病能力,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应该怎样才能强身健体不生病呢?收下这份养生科普。
保暖御寒
冬至阴气最盛,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暖御寒,防止阴邪入侵机体。俗话说,“寒从脚起”。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穴位。因此,冬季必须注重足部的保暖,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时按摩脚部穴位。早晚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食热粥 喝红茶
冬至养生宜多食热粥,喝粥具有增加热量和补充营养的功效。晨起喝热粥,可养胃气。晚饭后,人的活动量会减少,为了避免食物堆积,应少吃点肉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晚餐喝粥不但养胃还可安神。平时喝点山药粥、莲子粥、红枣粥、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都是在此时节比较适宜的。
喝红茶也是值得推荐的。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此外,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助消化、去油腻。
晒太阳
太阳是我们自然界阳气的来源,当冬季的太阳徐徐升起时,我们应面对着太阳晒一晒,深呼吸,以养护我们的心肺;而冬季的中午,则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此时要把帽子脱掉,晒晒头顶的百会穴,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提升人体气机。傍晚,让晚霞的余晖再照耀我们一次,并双手半握拳,轻轻叩击后背的命门和肾俞穴,以保养人体先天的阳气。
养神
为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三九时期,大家还要注意养神。平时处事要豁达,待人要和善,保持心情舒畅。同时也要充实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养花、下棋、写字等不仅能培养高尚的情操,还有益于身体健康,是调神养性的一种不错方法。
少排汗
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不宜频频沐浴,水热所迫,汗出淋漓,很易感寒生邪。
适当锻炼筋骨
冬季养生要适当锻炼筋骨,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以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多温补 少食寒凉
冬至后养生,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这时要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等。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之品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不可不顾实际情况。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食补和药补,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甘厚味,易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也要少吃冰冷食物,提议女性和体质差的男性都少喝冰的,伤脾胃。
补气血 益阴精
气属阳,血属阴,阴阳平衡,才能气血充盈,维持健康的身体,气血不足容易导致阳气不足,是很多疾病的根源所在,所以补气血、调阴阳也是很重要的,冬至时节也可以多食补气、补血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豆浆、鸡肉、当归、熟地、阿胶等。
慎起居
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最重,应早睡晚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冬至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艾灸
艾灸养生:艾灸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温通阳气、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扶助正气。
常用艾灸保健穴位:肾俞、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等,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个穴位15-30分钟为宜,以患者舒适为度,皮肤出现红晕即可,坚持7-10天为一个疗程。
多睡觉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主管护师张鸽婷2024年在医院公众号刊文中表示,冬季是养生进补的好时节,想要正确进补,好好睡觉是冬季不可忽略的好方法。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因为冬季是闭藏的季节,身体需要更多的阳气来固护人体肌表,防止毛孔开泄以致外界寒气的侵袭。我们醒着的时候阳气浮于体外,只有睡着了阳气才能进入身体。因此,和其他季节比起来,冬季养阳、补阳就需要多休息,通过调整睡眠节律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从而提升自身抵抗力。冬季适当早睡晚起可养藏体内精气,晚上10-11点入睡。另外,和日常建议的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相比,冬季最好保持每天8-9小时的睡眠时间。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12月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良好的睡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入睡无困难、无早醒、多梦或噩梦,醒后能够再次迅速入睡,睡眠时长适中,第二天不感到疲倦和乏力。优秀的睡眠不仅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人的免疫力,所以睡眠质量的保障是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方面。
多泡脚
在冬季,泡脚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养生方式,能帮我们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刘清泉院长表示,俗话讲“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脚底分布了60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对应着人的五脏六腑,所以泡脚能够很好地疏经活血、推动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的功能。
1.泡脚可以对症加点料
(1)有寒象:加生姜。泡脚加一些中药饮片是可以增加疗效的,比如家里常用的生姜,艾叶和红花都可以。生姜是一种非常好的驱寒解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所以对于有寒象的用它非常好。
(2)关节痛:加艾叶。艾叶有温通、逐寒湿的作用,对于平时关节疼痛的,可以在冬天的时候用艾叶煮成水、泡一泡,对于改善状况有好处。
(3)常咳嗽:加艾叶。慢阻肺老是咳嗽咳痰的人,也可以用艾叶煮成水、泡泡脚,有好处。
(4)老寒腿:加红花。红花是一种活血化瘀、活血通经、活血止痛的药物,对于老年人的关节疼痛、老寒腿,用点红花或加点生姜,煮水泡泡脚是非常好的。这种药不要煮得太久,煮10分钟左右就行了。或者包成一个药包,用的药量不要太多,大概15克就可以了。
2.泡脚注意几件事
(1)晚上7-9点泡脚。泡脚的时间建议在晚上7-9点,中医讲7-9点的时候是肾经气血最弱的时候,这时候泡脚使肾经功能更为强大,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2)水温不能过高。对于睡眠不好、入睡困难的人,水温过高会导致人心情烦躁,反而影响睡眠。建议水温要跟体温接近,避免泡完以后大汗淋漓。
(3)泡脚15-30分钟。泡脚的时间一般以15分钟到30分钟为宜,不宜过长,过长可能会导致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
(4)泡脚后喝杯水。泡脚前后可以喝一杯温水补充水分,对于泡脚是有好处的。
(5)饭后别立即泡脚。饭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泡脚。
(6)泡脚盆深一点。泡脚的盆最好是大而深的木桶,可以有很好的保温作用。不要用比较薄的金属制的,温度很快散掉了。
寒冬如何喝粥
气虚 粥+山药
气虚的人往往会出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四肢倦怠、自汗、气喘、面色淡白、头晕耳鸣等症状。坚持喝一段时间山药粥,体质会有明显的改善。
做法:山药洗净、切碎,和大米一起煮成粥。
肾虚 粥+羊肉
肾虚的人常有腰背酸痛、足膝萎弱、形瘦怕冷等症状,在冬天喝点羊肉粥,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
做法:取精羊肉100—150g去骨洗净切块,取白萝卜1个洗净切块备用;将羊肉和萝入锅,加清水同炖,除去膻味,待羊肉将熟时,取出萝卜。将浸泡过的糯米放入羊肉锅里,加进葱白煮成稀粥,加盐调味。
脾虚 粥+白扁豆
此粥用于脾胃虚弱、慢性腹泻、吐泻等症的辅助食疗。白扁豆具有健脾和中之功,用于脾胃虚弱而饮食不进,呕吐泄泻者。
做法:粳米100g,鲜白扁豆100g。粳米洗净浸泡半小时,放入锅内用大火煮沸;加入鲜白扁豆,改用小火熬煮成粥。粥内可加入少量红糖。
胃寒 粥+韭菜
中医认为,脾胃温暖,则四肢温煦,身体强劲。粥中加入鲜韭可补肾助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
做法:将韭菜洗净切细备用。先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韭菜、盐等,煮为稀粥服食。
便秘 粥+核桃
中医认为,核桃仁味甘,性温。入肺、肝、肾三经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等功效。
做法:将几颗红枣用开水泡半天去核,核桃仁用水稍加冲洗。将大米,红枣,核桃一同入锅,加冷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至米糯。加适量冰糖再煮片刻即可。
咽炎 粥+鲜藕
此粥甘滑可口,有清热凉血、利咽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有急性咽喉炎及炎症后期热退伤阴的人,均可服食。
做法:先煮绿豆至沸,加大米煮至半熟后,再放入藕片。待熟后调入少量白糖,再煮沸即可。
据《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