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株洲大有可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本报记者对话市政协委员张为金。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威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旷昆红 孙晓静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热词,其显著特点是创新。株洲这座制造名城,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创新实力、人才支撑和产业生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株洲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12月23日,株洲日报“晓静有约”记者对话市政协委员张为金。

    深入调研后,张为金认为,株洲应在持续扩大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规模基础上,全力培育壮大北斗、低空经济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三样”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张为金建议,争取将北斗、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依托中小航空发动机、北斗、先进硬质材料等产业争取将株洲纳入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张为金说,株洲应大力推广“厂所结合”模式,重点在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等领域超前布局,打通产业链条,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

    如何对接优质科创资源?张为金建议,发挥我市创新基因优势,主动融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抢抓国家建设中西部地区战略腹地等机遇,依托“一带一部”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对接承接G60科创走廊、粤港澳大湾区等优质科创资源,建设一批离岸孵化器、逆向孵化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