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车株机机车事业部车间。(企业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巨浪势能滔滔,株洲乘风而上。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高韧性升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硬质合金、陶瓷玻璃新材料、工业文旅、北斗信息等产业步履铿锵,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接连涌现。

    新的坐标繁星点点,株洲行稳致远。理性审视产业逻辑,纵向取产业创新能力,横向取城市竞争力,株洲在“大国制造”的底座作用不可替代,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致力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探究株洲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发展方向,本报特选取上述关键产业链进行细致梳理。我们将从基础优势出发,剖析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审视未来的发力方向,旨在挖掘各产业中蕴含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株洲的产业护城河,为株洲先进制造业注入新的竞争优势,助力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株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生态最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该集群也是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2023年,集群总规模超过1600亿元,产值在全国行业占比超过30%,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车装备、高铁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项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集群现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400多家链上企业,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主体,核心部件、关键系统等为重点支撑,以清洁能源装备、新型工业驱动系统等为延伸的生态化集约型产业体系,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

    但是,随着国内轨道基建项目的收缩,市场容量增速必然随之放缓甚至下降。分量如此之重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如何保持强大的前行惯性,穿越行业周期?

    答案早已写就。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早早开启了跳出周期的努力,脱离了单一装备的范畴,在延长链条、跨界赋能、技术支撑的基座之上,形成了生态赋能的集群化新范式,成为国内其他同类型产业城市参照和赶超的模板。

    以不变应万变。在80多年的轨道交通发展史上,株洲积淀了成熟的重型装备制造能力,更形成了足以赋能百业的厚重底层技术能力。

    以裂变应万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株洲立足优势,延伸发散,以灵活多变且强大的赛道切入能力,实现轨道交通板块在更多领域的丰富裂变。

    在领先上再创领先,奋进的株洲还会怎么做?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