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逸峰) 蔚蓝的天空下,斑驳的红砖房、高耸的大烟囱与新潮的霓虹灯、时尚的艺术作品碰撞,营造出工业旅游新业态。12月24日,《人民日报》03版以《老工业区“长出”新产业》为题,聚焦湖南株洲清水塘,全面报道清水塘转型发展新业态之路。
报道写到,作为老工业基地,株洲清水塘高峰期曾聚集上百家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沉重的污染之痛。湖南持续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到2018年底,区域内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如何转?用好旧厂房、开发新业态,是工业遗产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值得深挖的就业增长点。在工业企业整体搬迁改造的同时,株洲同步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通过多年努力,湘江清水塘段水质提升到Ⅱ类、老工业区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逐渐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再现美丽容颜,清水塘有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底气。株洲进一步丰富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文化业态,利用旧厂房、车间、烟囱等设施,建设城市公园、文化创意街区、非遗集市、特色商业综合体等。老工业区大变身,迸发更多活力。
报道指出,株洲将清水塘片区定位为“新能源·装备产业新城”,主动拥抱新动能,加速布局智能制造等新产业。三一能源装备产业园、中车株洲所双碳产业园、中车电动等重点企业和园区,纷纷在清水塘落户,持续扩大片区的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还配发快评《清水塘因何变“清”“新”》。快评说,清水塘之变,源自湖南株洲城市发展理念之变。清除“污染源”,打扫“旧底子”,注入“新活力”,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升级,是新发展理念的积极实践,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