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会林
2024年11月第八届湖南艺术节获奖名单公布,由炎陵县戏剧传承中心和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联合出品的小型客家山歌音乐剧《唱得幸福落满坡》荣获新创小戏小品展演“田汉小剧目奖”。该剧集合了株洲本地文艺人才的力量,历时将近一年完成了采风、剧本创作、排练、首演,最终在省艺术节的舞台上完美呈现,上演了一场温润心灵的视听盛宴。
《唱得幸福落满坡》讲述了青年情侣小叶和向南在就业问题上出现分歧,经过一年的打拼和历练,双方各自成长独立。之后又因黄桃销售项目再度结缘,两人携手运用新媒体、新平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们也由此重新认识、理解对方,共同成熟、蜕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激励当代青年成长成才
《唱得幸福落满坡》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以唯美的山歌旋律、抒情的语言文字、贴近生活的故事叙述打动观众。
该剧刚开场时,引出女主人公小叶面临的困难,随后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一年前与男友向南的决裂,坚持理想毅然决然回到乡村。经过一年的工作,小叶已经成长为一名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优秀村支书。当村里黄桃销售遇阻时,牵头助农项目的向南带来网红进行直播带货,顺利解决了小叶正在发愁的销售危机。向南从一个爱打游戏、爱泡酒吧的啃老族、妈宝男,成长为一个既上进又有担当的好青年。剧情从开头埋下“摆渡人”的伏笔,围绕当代青年的自我独立和成长成才展开故事。
利用时空交错变换搭建叙事骨架
小戏虽小,却隐藏着大智慧;小戏虽短,却能反映出人生百态。小戏创作追求篇幅短小精悍、事件相对集中、节奏明快顺畅、人物鲜活生动。正如今年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专题研讨会上陈鹏所说:“小戏的优势是‘三度’,即锐度、速度、硬度。”《唱得幸福落满坡》就是一个“硬度”过得硬的作品,其精巧的戏剧结构让该剧小而精、小而美。
从时间线来说,编剧设置了一年前后的两个时间节点,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剧情一开始就制造悬念,打破了线性顺序,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丰富了叙事层次。
从空间上来说,故事发生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地点,但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通过两场求婚,巧妙地把舞台空间和事件串联起来,突出时空的流转变迁和人物的成长,这种对比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实现客家山歌与音乐剧的碰撞融合
作为一部音乐剧,如果说文本是筋骨,那么音乐就是灵魂,《唱得幸福落满坡》把客家山歌和音乐剧巧妙融合在一起,注重丰富剧种的表现形式,全剧洋溢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山歌韵味,但音乐方面在保留山歌风味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创新发展,使得音乐剧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辉映,给人舒适的观剧体验。
传统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相传始兴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还受到了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具有情浓、放达的特点,因此被当作“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炎陵县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为客家人。客家山歌在客家人日常生活、社交娱乐、情感寄托、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炎陵民间音乐的精髓和代表,也是当地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音乐剧,一方是本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山歌,一方是舶来的,进入中国市场很晚的音乐剧,这两者的嫁接、碰撞、交流、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音乐剧的引进至今不足四十年,却在《唱得幸福落满坡》一剧窥见,它已然成功渗透到基层。创作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西方音乐剧为母体,灵动地穿插客家山歌元素作为主基调,找到了山歌和音乐剧的艺术特色契合点,有效化解了这一障碍。在城市发生的剧情,主人公的唱段更具有现代性,多用通俗唱法,并加入了流行音乐元素和唱跳表演。在农村发生的剧情,则更多采用民族唱法和山歌元素。音乐随着剧情的流转而变化,将各自的亮点融汇到了一个舞台之上,非常富有层次感。
《唱得幸福落满坡》从内容到形式都颇具匠心,着力于挖掘地方特色,唱出了客家山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