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嘉宾云集,星光闪耀。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逸峰
时空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当今支撑各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沿技术力量。而北斗的规模应用,是时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年时间,株洲北斗应用与信息技术(时空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从无到有,迅速聚集成链,链上企业已达13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2023年营收总额达123.58亿元。同时,初步构建了从装备制造、平台运营、数据服务、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服务涵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气象、农业等多个行业部门。按照规划,我市力争到2027年,时空信息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全产业集群新增企业150家,成为国家重要的时空信息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时空信息应用先进制造集群产业高地。
发展动作之迅速,与产业谋划策略之精准、产业生态打造之奋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上星星参北斗,北斗园区看株洲”的品牌效应正在加速形成,北斗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彰显。
谋势:抓住机遇从起步到起势
2017年10月,株洲经开区挂牌成立。但对经开区的主打产业定位,却历经了文旅、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次选择。
机遇来得看似有些巧合,实则顺理成章。202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北斗产业建设力度。当时,我省已有长沙、岳阳两大北斗产业聚集区。得悉情况,株洲立即进行争取。考虑到株洲的产业基础和承载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北斗产业园布局株洲,构建以长沙、株洲、岳阳为产业核心聚集区,辐射带动全省北斗产业多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株洲北斗产业园正式落户经开区。这是株洲对产业趋势的敏感把握,抓住了历史机遇。全球即时遥感服务开拓者“椭圆时空”,也在第一时间加入株洲北斗产业园大本营。由此,株洲北斗产业从起步就进入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表面上看,北斗产业在株洲是从无到有。实际上,株洲却有诸多发展北斗产业的先天优势:
湖南是我国北斗核心技术策源地和北斗技术创新引领区,聚集国内北斗产业80%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依托国防科大在北斗领域的大量核心资源,湖南北斗产业起步早、有特色。株洲紧邻长沙,正好借力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人才、研发优势。在产业基础上,株洲是制造名城,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两大优势产业,与北斗产业天然适配。株洲的规模应用根基深厚,每年生产的20万台新能源车、公交车、物流车,均装有北斗系统。毗邻株洲经开区的职教城,汇聚了10所职业院校,是我国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可以为北斗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正因为具备这些基础条件,株洲才可以去争取北斗产业。株洲也由此明确了北斗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3年来,株洲集中资源重点培育,推进北斗产业发展提质增速,实现了北斗产业从起步到起势的历史进阶。
谋略:多轮驱动加速构建产业链
株洲既没有发展北斗的经验,也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在“红海”角逐中,如何脱颖而出?
坚持错位发展,立足北斗又不限于北斗,依托株洲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卫星装备制造业。由此,湖南形成了北斗在应用产业生态上的布局:长沙重点围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北斗应用。株洲着力重点加快卫星装备制造、卫星星座运营等领域集聚发展。在岳阳等市州,则重点聚焦开展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园区创建。
坚持完善产业集群链条。作为北斗时空信息产业的主要承载地,湖南北斗产业园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全力以赴推进北斗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有力提升北斗产业“含金量”。目前,在湖南北斗产业园,“上下游就在上下楼”,累计签约引进北斗企业和项目近40个,从部组件研发、卫星制造、星座运营到场景应用、终端检测,都能找到相应企业。
目前,我市围绕赛德雷特商业卫星整星制造项目,签约引进航天科技卫星AIT产线及公共试验平台、椭圆时空卫星测控中心及应用基地、太空星际混合式InSAR卫星星座等项目,基本涵盖从整星制造到卫星营运,初步构建了商业卫星装备制造产业链。
坚持借势借力,引进才智。株洲积极对接北斗领域顶级团队,打造最优产业生态。先后与湘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广州大学空天遥感创新研究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聘请李惕碚、刘经南、郭仁忠院士担任顾问,中科院空天院教授池天河担任院长,致力打造株洲北斗产业发展“参谋部、发动机、推进器”。与国防科大、湖南先研院等共同筹建时空信息创新应用基地,加快“测试场”“试验田”“孵化器”建设。与国防科大、湖南中电星河三方共建的时空信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已获省级CMA资质,正全力争创国检中心。
坚持会展打造品牌。通过连续举办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从全国行业部委、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单位,遴选在北斗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院士、专家、企业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峰会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借助会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展示株洲深厚产业基础、优良产业生态。通过展会,促进签约和项目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14名省部级领导、9位院士、97家央企和头部企业负责人、25个国家(国际组织)有关负责人参会,参会总人数2513人,有300余家企业代表出席,100余家企业参展,均为历届之最。株洲北斗产业的品牌效应,已然彰显。
坚持应用场景打造。通过聚焦安全、效率、规模、创新等方面价值,集聚资源力量打造政府侧、企业侧、市场侧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形成株洲样板。目前,我市规划了80多个北斗应用场景,其中33个场景已建成投入使用,后续还将不断丰富应用场景。
得当的是策略,得到的是成效。今年7月,省工信厅公布2024年湖南省产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株洲4个产业集群上榜。其中,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胜出。在具体项目中,不断取得实际进展。10月25日,位于株洲经开区的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智能制造工厂投产,标志着我省首个商业卫星生产工厂建成投产。12月17日,由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混合式InSAR卫星星座系统”02组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一箭四星方式发射升空。目前,太空星际已拥有在轨SAR卫星8颗,居国内商业在轨SAR卫星数量第一,在国际上也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
谋局:从株洲出发 进阶全国示范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国内的北斗产业园,早已千帆竞发。株洲意欲红海突围,进阶全国示范,就必须理性审视自身,看清外部。
且不说全国已有诸多大城市早早开启了北斗产业的发展步伐,就在省内,株洲的起步也是比较晚的。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是国内首批正式投入运营的北斗产业园。经过10余年的发展,基地已打造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北斗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辐射源,裂变和带动产值过千亿,被誉为国内“北斗第一园”。岳阳2012年就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北斗导航应用示范城市的地级市;衡阳、郴州等地早在十多年就开始北斗产业的建设,更不用说长沙。
同时,对企业来说,株洲的体量,不足以单独支撑其运营。“我们选择将总部设在株洲,除了这里优越的营商环境之外,更看重的是项目能在这里应用示范。”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大权的见解,无疑是客观的。
那么,株洲的北斗产业如何进阶成全国示范呢?
汤大权认为,株洲有完整的工业基础,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产业已形成北斗应用,如果在株洲成熟后,就可以复制向外推广。今后,太空星际将建设以株洲为中心的多层级运营中心,实现多区域快速定制化服务。根据计划,太空星际将在2029年完成星座建设总目标,共计114颗卫星,可实现全球实时对地观测及信息获取能力,形成“天空地用”的全球信息服务生态圈。
10月25日举行的北斗新技术融合与大众消费规模应用论坛上,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有39个城市入选,株洲名列其中。
从株洲出发,为湖南探路,作全国示范。这对志在打造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标杆城市的株洲来说,是又一个重大利好。市北斗规模应用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在全国200多个在建的城市中,株洲已率先初步完成城市实景三维地图建设,北斗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肉眼可见地正在形成。
谋道:补齐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
毋庸置疑,短短3年时间,株洲北斗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其速度不可谓不快,成效不可谓不好。
但热闹过后,静下心来理性分析,当前,我市时空信息产业规模仍很小,产值占比较小,与现有时空信息原创核心技术策源地优势极不匹配,要持续发展壮大,形成像轨道交通装备、陶瓷、中小航空发动机那样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招商难,项目少,落地难,是当前不少产业园区的困惑。而对“北斗新兵”株洲来说,情况亦是如此。
“立足株洲雄厚制造业基础、优质的产业制造集群、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职业教育水平和丰富的规模应用市场,株洲有能力、有信心建设成有区域甚至全国影响力的时空信息产业集群。”株洲市时空信息北斗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心理事长、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秘书长李涛建议,时空信息产业链条长,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时空信息产业顶层设计,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当务之急,尽快补全数据运营的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联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时空信息产业是长坡厚雪的赛道,需要在前期不断地投入、高频地投入、高价值地投入,才能收获产出。当前,在株洲,这两方面基金配备还不完善,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缺少有效社会资本进入。此外,在北斗产业园,龙头企业还有待培育,缺乏军工央企、上市企业,产业带动力不足。
“我市北斗时空信息产业,不仅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还比较分散,亟需加强协作,引龙头建链群,用新一代技术进步,牵引产业需求,实现高能级产业形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何畅建议,要发挥技术策源地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布局卫星互联网和综合PNT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融合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时空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引育,推动央地合作、高校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营造优质产业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学习借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深度融合进株洲“3+3+2”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北斗产业基础,以国际峰会的窗口,让世界看见“北斗产业名城”的勃勃雄心。在未来,带动资本、项目、人才等产业配套的国际化,推动“北斗产业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届时,北斗产业用短时间走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数十年的道路,早早跨进千亿规模大关,并不是梦想。
评 说
株洲已连续举办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还举办中非北斗合作论坛,不仅是对株洲北斗领域实力的认可,也打开了全球深度了解株洲的窗口,更为株洲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难得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
我们的卫星星座系统,是国内第一个混合式雷达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阶段16颗卫星明年3月全部发射完毕,可以实现全国、全球地形数据的生产,实现自然资源多要素、高精度、高频次、多层次的常态化综合监测。
我们公司选择在湖南北斗产业园落地,希望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并围绕卫星制造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实现更完整的商业战略目标。
——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付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