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改造后的小区载歌载舞。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卫红
12月13日,午后的阳光格外诱人,攸县联星街道胜利社区“门前三小”广场,居民们陆陆续续聚拢起来,或三五成群唠家常,或围坐棋盘观对垒,或随着音乐跳广场舞,享受冬日里的闲暇。
从污水横流、飞线密布的“老破小”,到整洁温馨、闹中取静的“幸福居”,胜利社区的蝶变源于一场“焕新行动”——从2020年开始,攸县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为人大代表票决项目,4年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99个,超5万居民从中受益。
“我们量身定制改造方案,聚焦改弱项、补短板、盘资源,探索建立改造项目示范片区,不断丰富改造内容,让项目既过得了质量关又过得民心关。”攸县攸发集团董事长卜爱良介绍,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持续推进,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旧地升温”。
变群众痛点为改造亮点
胜利社区老检察院周边区域属于开放式小区,建筑以外的空间属于公共区域,缺乏休闲活动场所,与外界联通的道路坑坑洼洼,导致居民长期被困在“格子间”。
社区居民江桂凤对此很是无奈,平时接送孙子上下学,要捂住口鼻快速通过臭气熏天的垃圾堆,即使约老闺蜜到户外活动活动身子骨,也要步行到一公里外的洣水河边。“条件好的都搬了,留下来的有苦难言。”她常常感慨。
联星街道文化社区水秀庄片区的自建房区域,同样让周边居民头疼不已。因建设年代久远,辖区道路坑洼不平,最窄的路段不足一米,无法会车,虽然距离攸县一中只有几百米,但“灯下黑”的状态让这里的房子既卖不出,也租不出。
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攸县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区成了“老破小”,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陈旧、功能配套不足等问题。从2020年起,攸县决心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并在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中,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列为人大代表票决项目。
“我们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不再搞大范围改造,将钱用在刀刃上,把改造重点放在老百姓关注的核心问题上。”卜爱良介绍,今年攸县全面落实“方案共谋、点位共建、环境共管、效果共评、服务共享”的理念,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改出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在胜利社区盘活闲置资源,将一片荒草地建成800平方米的运动休闲广场,居民在家门口有了归属感;在水秀庄组拓宽硬化出行道路,将供水管道由原来的40毫米更换成110毫米,居民出行不再闹心……
变群众痛点为改造亮点,仅在今年,攸县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个,涉及1100余户,总建筑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
“看不见的改变”温暖邻里
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仅是物理形态,而且社会治理关系由之而变。
水秀庄片区原先大多为无物业小区,公共设施不完善、管理服务相对滞后。在改造过程中,攸发集团推进多元共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离退休干部、乡贤的作用,并树立共建共享理念,让群众从头到尾参与设计、实施。
“以前大伙想着到外面买房从这里搬出去,现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不仅自己维护家门口的卫生环境,还出资出力完善公共设施。”水秀庄组老党员李宾告诉记者,前阵子社区号召居民对小区围栏等公共设施进行美化,党员群众纷纷响应,短时间内就凑齐了两万元启动资金。
胜利社区旺安小区改造前空中线缆交叉重叠,甚至低挂垂落。为了给居民营造安全有序的小区环境,攸发集团将飞线整治纳入改造范畴,改造后的联通、移动、电信、广电四网合一,杂乱的电线线缆被有序规整,墙壁上再也看不到密麻的飞线,老百姓今后更换运营商或是牵线,不用再布线,只需要在光缆交接箱那里切换端口就可以了。
“以前每年迎接上级检查是件头疼事,现在小区不仅外表变靓了,那些‘看不见的改变’更让人舒心,尤其是小区排污系统的改造升级,让居民再也不用担心雨污倒灌的现象。”胜利社区副主任李珍媚介绍,该小区的公共环境越来越美,居民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参与集体活动,融洽了邻里关系。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攸县还推行党建引领重点片区联建共治工作模式,建立片长、组长、邻长的“三长”治理网格,进一步加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基层治理、楼栋整治群众化。
不搞标准化,不图高大上,把改造重点放在老百姓关注的核心问题上。随着一批批老旧小区原地“升级”,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截至目前,攸县纳入2024年改造计划的24个老旧小区已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