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免疫力 必知的几件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月丹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免疫学知识,常根据“是不是经常感冒”“对某种疾病有没有抵抗力”等判断自己的免疫力,并以此作为食补、药补的依据。殊不知,以错误的方式增强免疫力不仅可能“白忙一场”,甚至会给免疫系统“添乱”。正确提升免疫力,大家需要知道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

    生病,不全是免疫力低的错

    大家俗称的“免疫力高”“免疫力低”通常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即免疫应答力。免疫应答力确实是免疫力最重要的组成力量,好比发动机的马力是决定汽车性能的主要因素。人一旦失去免疫应答力,便失去了对病原体的有效防御能力。

    不过,想要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光有发动机还不够。同样的,想要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除免疫应答力外,精确的免疫识别力和调节力不可或缺。例如,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应答力正常,但在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某些抗原(如花粉等)识别为对人体有害或危险的病原体(如寄生虫)抗原,造成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生。

    此外,即使免疫力强也难保不生病。以传染病为例,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是否会发病并出现症状,主要是病原体毒力、数量和人体免疫力情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即使是免疫力较强者,仍可能患病。例如,我国多数人接种了乙肝疫苗,有抗乙肝病毒抗体,但如果大量输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内的抗乙肝病毒抗体可能无法完全中和如此大量的乙肝病毒,仍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应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概率。

    小贴士:免疫力低与免疫缺陷不是一回事

    导致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众多,包括先天性发育障碍、服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辐射损伤、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中有些是暂时的,随着原因去除或身体状况改善,免疫力可以恢复正常。例如:新生儿产生抗体的能力较低,免疫应答力不如成年人,但随着他长大,免疫应答力将不断上升,直至正常。免疫缺陷者的免疫系统常存在不可逆或难以恢复的损伤、缺陷,免疫应答力难以达到常人水平。例如: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的BTK基因突变,使B淋巴细胞无法正常发育而产生抗体,存在免疫缺陷。

    第二件事:

    盲目增强免疫力,可能反受其害

    为增强免疫力,有人购入大量燕窝、鱼翅等补品或名贵中药材每日服用,有人要求医生开具人血白蛋白、胸腺肽输注,有人过量运动,这些都是不明智的行为。

    虽说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是由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免疫系统所消耗的热量也来自人的一日三餐,但通过盲目进补的方式增强免疫力不仅很难做到,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阳虚者服用过多滋阴药物、阴虚者服用过多温阳药物,不仅起不到调补效果,还可能影响健康。燕窝、鱼翅等补品的本质只是“高蛋白”,商家宣传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尚未得到证实。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常用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失血性创伤等疾病的治疗。有些人认为,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强体质与免疫力、延缓衰老。事实上,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免疫球蛋白, 不是白蛋白。且外源性白蛋白摄入过多,不仅增加机体代谢负担,甚至可引起过敏,反而有损健康。胸腺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胸骨后,对人体免疫功能至关重要。胸腺肽可以帮助部分手术后、放化疗、营养不良等患者度过免疫系统较脆弱的时期,减少重症感染的风险。但对于细胞免疫正常的人而言,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使用胸腺肽可以预防感染,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此外,“是药三分毒”,胸腺肽类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发热、头晕、胸闷等副作用,不可滥用。

    运动是良医,坚持适量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升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还能增强免疫力。不过,大量、剧烈的运动对机体营养和热量消耗巨大,可能使“免疫银行”被透支而使免疫力下降。另外,剧烈运动可能诱发运动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甚至增加猝死风险,应尽量避免。

    第三件事:

    增强免疫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日常生活中,适合普通大众增强免疫力的方法很多,且绝大部分简单易行,最大的难点在于持之以恒。

    第一,注意饮食安全和卫生,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全面均衡的营养摄入,保障机体和免疫系统所需要的营养和热量,但不宜过量,以免发生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反而损伤免疫力。

    第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睡眠,尽可能避免熬夜,以免打破正常的生活节律,使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第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伤害的行为。

    第四,进行科学、适量的体育活动,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免疫力“年轻态”。

    第五,定期体检,关注并记录与免疫力相关的检查结果,发现疾病后及时就医,必要时遵医嘱治疗。

    第六,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

    据《大众医学杂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