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云阳山文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唐臻科

    地处罗霄山脉的茶陵云阳山,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丰腴的水土资源,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生长空间。有资料显示:1986年,在云阳山南麓发现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碳化稻粒,有力地佐证了炎帝神农氏在云阳山教人“刀耕火种”的历史。

    我们不难设想在远古时代,水稻的种植始源于丘陵地带,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的种植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广到平原地区,并逐渐形成了那绵延数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史,时至今日在地大物博的华夏土地上,我们依然在不断演进着这种文明。

    在云阳山发现6000年前的碳化稻粒,可以考古证明,人类从刀耕火种依靠茹毛饮血的野蛮生存状态,进而演绎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明时代,水稻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是我们的祖先从荒蛮走向文明的重要依据。这种转型确实是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它的出土也给有着“古南岳”之称的云阳山书写了渊源而厚重的人文历史。

    走进云阳山随处可见丹霞翠屏如黛,飞瀑流泉如练。因生态环境优美,高密度的负离子空气使得此地俨然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山中动植物种类繁多,各类珍贵动物常出没在溪涧、深谷中,各类林木构成一道道青翠葱茏的森林景观。

    在云阳山可晨聆鸟语啁啾,夜闻古寺钟音。自古以来修建了许多书院,清幽雅静的自然环境,是仕子读书悟道的最佳之地,这些学子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因了山的灵气以及本人的勤奋,成就了经天纬国之才,成众星拱月之势,照耀在历史的天空。

    钟灵毓秀的云阳山,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兴盛的道、佛教文化,使得山中常年梵音悠扬。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赋,因此山中翰墨飘香。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等先后到此探幽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为秀丽的云阳山平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前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央视播出的《科举》纪录片。央视用8期篇幅的详细解说,使我较为深刻地了解,这种制度源远的历史以及它的益处和弊端。如今我走进云阳山,想起茶陵历史上有127名进士以及2名状元、1名榜眼,便认为那应该与云阳山的灵气和文化底蕴有关。

    在华夏五千多年文明进化史中,书院是历代仕子问道解惑的神圣之地,也是文化传承与见长的时代标志。云阳山及附近一带就修建了许多的古老书院,其中洣江书院、明经书院、东山书院、杜陵书院尤为著名。这些书院在时空的隧道里,秉承了匡正民风士习的办学主张,培育出了曾填补湖南200余年状元的萧锦忠。悠悠书院见证了这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辉煌历史。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一大批经世济国之才,如李东阳、萧锦忠、谭延闿等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在华夏土地上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绝伦的人生篇章。

    如今,这些古老的书院,在岁月的斑驳中,已然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穿越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书院里那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回响在时空的长廊里,历久不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