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清廉之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朝阳

    近来读了一些历史类的书籍,因为书中提到曾国藩,于是又围绕他查询了一些资料。原本只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是晚清官场中最清廉的统帅。

    曾国藩曾立志“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所谓“克己之学”,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写道:“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曾国藩“克己”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治学治家至个人生活,从治政治军到处事待人,无不自察自省。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的“克己之学”,使他在困窘潦倒时坚而不拔,在功成名就时谦而不傲;使他经受了官场斗争的风暴,越过了满汉矛盾的险滩,走出了同僚倾轧的陋巷;使他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终身廉洁,晚节纯粹。所以,他常常被奉为为官者的典范。

    曾国藩出山打仗时发过“不要钱”的誓言。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曾国藩曾经给湖南各界写了一封公开信,信誓旦旦地说:“国藩自奉命以来……惟有‘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君父,即借以号召吾乡之豪杰。”

    曾国藩给弟弟曾国潢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子孙后代,有没有钱,都是定数。有的人,你不留什么财产,他一样能吃饭。有的人,你给他多少钱,他都给你败光了。我人生阅历几十年,对这个看得很透了。这段话背后,隐藏着曾国藩的金钱观,他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富人家的孩子,如果从小知道一饭一蔬来之不易,能够约束自己,将来才可能成大器。如果从小锦衣玉食,没有担当、不懂感恩,长大肯定没大出息。所以,曾国藩不往家里寄银子,主要原因是从家庭教育这个角度考虑,担心败坏了家风。

    曾国藩带兵打仗那么多年,积攒的工资都用到哪儿去了呢?

    一是用于军队开支。他在江苏有一笔一万五千两的收入,本来是可以归个人支配的,但他交到省财政补充军饷了。

    二是用于地方公益事业。在老家期间,他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要求他把军队中多余的钱用来救济百姓,因为战火所到之处,百姓流离失所。他说,你遇到生活不下去的穷人,就给他们些银子,给的时候,还不要留名。

    曾国藩在江西打仗的时候捐银不少,他把大量的钱财都用来施舍。他宁可把钱捐掉,也不寄回家里。

    曾国藩人生最后12年,一直在做总督。同治二年,有个外国人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他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皱巴巴的,上面甚至还有污渍。原来,在离开京城之后,曾国藩不用时常出入宫廷,于是穿衣越来越简单,有时候甚至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曾国藩不光自己的生活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苛。

    曾国藩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因此他妻儿在双峰老家的生活困窘不堪。他妻子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无所不做。欧阳夫人在乡下的苦日子过够了,带着孩子来到总督府,本想着过一点轻松的日子,没想到总督府中的日子也没有安逸到哪里去。

    欧阳夫人和女眷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从早上睁开眼睛,直到睡觉,基本上得不到休息。

    曾国藩甚至为家中女人们制作了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制作腌菜、点心,之后纺纱、绩麻,中饭后做针线活儿,晚上则做鞋子,如此辛苦的总督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类似的。

    曾国藩为官风格独特,“清”得货真价实。在现存资料中,找不到任何曾国藩把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一直生活俭朴,自甘淡泊,夜饭不荤。他规定,儿女婚嫁费用不得超过二百两银子。但是遇到友军发不了军饷,灾民吃不上饭,以及地方上应该兴办的公务,他从不吝惜,常常以自己的俸禄来补充公款的不足。

    见贤思齐焉,我们要以先哲为镜,随时检视自己的不足,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远离低级趣味的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