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上的玻璃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夏学军

    在一个平台上,有人问:为什么以前的人喜欢在桌子上面放一块玻璃?这个问题热了起来,好多人跟帖留言。

    问题很有趣,这的确是有时代感的细节。对于60后、70后来说,家里书桌上如果没有一块玻璃板是不完美的,办公室桌子同样压上一块,也算是“高配”了。

    回忆当年,家里条件并不好,能拥有一张书桌,而不用趴在炕沿、缝纫机上写作业,对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随着我弟弟妹妹陆续上学后,父母意识到必须得有个学习的地方了,于是父亲求人打制了一个长长的木书桌,放在窗台下原来放缝纫机的地方。我们仨兴奋极了,抚摸着崭新的桌面,不停地抽拉着抽屉,爱不释手。可是还没等父亲给它铺上玻璃板,“手欠”的小弟就在光滑的桌面上,用铅笔刀划出了痕迹,虽然父母没说什么,但遭到我和妹妹的数落。没出三天,父亲就搬回来三块玻璃板,没错,是三块。

    父亲先给书桌铺了一层绿色毛毡,说绿色保护视力,然后把三块玻璃板依次铺在上面,我们仨一人一块,便是各自的学习区域了。铺上玻璃板的书桌变得更漂亮了,现如今看来就像手机壳一样,两者有着相似之处,既有保护的作用,也更美观。没想到的是,这块玻璃板被我们仨演绎得出神入化,成为一方精神领地。

    我的玻璃板下,压着明信片、明星照、崭新的压岁钱、手写的名人名言,还有各种小纸条,觉得应该保存起来的东西,都放在那里,相当于现在的电脑收藏夹了吧。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和妹妹共同捡拾的那一地枫叶,我俩一起挑出最绚烂夺目的几片,小心翼翼地压到玻璃板下,第一次做出“限量版”叶子书签,将它轻轻夹到课本里。当得知邻居发小阿春要搬家了,我俩相约去公园拍照留念,阿春还在照片后面写上几个字:友谊长存!这张照片压在玻璃板下,年少的时光被定格,直到如今这张照片还保存在我的相册里。

    妹妹喜欢搜集糖纸和邮票,玻璃板下面花花绿绿的甚是好看,左侧是糖纸,右侧是邮票,泾渭分明,摆放得整整齐齐。每有新收获时,妹妹轻轻抬起玻璃板,喊我或者弟弟过来帮忙扶着,自己慢条斯理地抚平、放好,一如她的性格,缓慢、谨慎。

    弟弟可没有我俩这么有小情调,他喜欢画画,压的全都是他的画。没有油画棒、水彩、彩铅,只有一根铅笔作画。弟弟笔下的动物、人物、车船、风景,活灵活现,而且不是临摹,完全是创作,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夸上几句。弟弟是有些艺术天分的,父母也着重培养,长大后果然考上了美院,然后从事一份与美术相关的工作。

    那时候还没有坚固的钢化玻璃,普通的玻璃难免被重物砸碎,母亲便用透明胶带粘上继续用。书桌已成为家里最有文化氛围的角落,从一开始摆放的小书架,逐渐增加了英语复读机、录音机、电子钟、护眼灯、地球仪、台历,一件件物品,有一个时代的审美痕迹,也有父母的殷切希望在里面。

    普通平凡的玻璃板,更像是一个时间的容器,一个回忆的港湾,一个故事的载体,它陪我度过的那些日夜,见证了我的成长与梦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