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国
近段时间以来,个别极端案件的发生让人心痛,回过头来看,如果能站在“如我在诉”的角度,从源头上及时进行化解、疏导,也许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
如我在诉,看待社会变化。随着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需求多样化,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都面临着很多挑战,除了物资需求外,精神层面面对的压力更大。这也意味着,如今的社会治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诸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涉法涉诉等各类矛盾纠纷,看似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当事方来说,却可能是关系到切身利益与尊严的大事。
如我在诉,化解矛盾纠纷。生活中有一些矛盾或纠纷,不可避免,关键是诉求能否以“如我在诉”及时得到受理、处置,有结果,也有反馈。很多小问题、小矛盾,如果轻易放过、处理不当,让人郁积在内心,就有可能逐步发酵为大问题、大矛盾,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真心实意,用心用情,想尽一切办法,精准有效为群众排忧解难。
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不上交,不代表把问题“捂住”“堵住”,而是要以“如我在诉”的方式和情怀去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不是用“和稀泥”的方式糊弄、搪塞有困惑、有烦恼的群众。同时,还要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把事说透、把理讲清,群众心里的疙瘩才能解开,社会才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