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思思
司法救助,一头连着百姓疾苦,一头连着司法温情。近年来,攸县人民检察院积极打造“攸心解忧”综合救助新模式,主动将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检察为民情怀,落实到司法救助办案全过程,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彰显温情。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该院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58件,为司法救助对象共发放司法救助金110.2万元。
即知即办救民急
“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孩子就没法救治了!”近日,蔡某某的父母将一面锦旗送到攸县人民检察院,感谢该院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解了这个家庭的燃眉之急。
前阵子,未成年人蔡某某受到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侵害,加害人无力赔偿,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时间陷入两难。攸县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从临时救助备用金中先行拨款垫付医疗费用,让蔡某某顺利得到了救治。
即知即办救民急,对于急需司法救助资金而暂未到政法委统一申报时间的救助对象,攸县人民检察院经过检委会会议决议后,从临时救助备用金中先行拨款至申请人账户进行先行救助,有效缓解受害人燃眉之急。
“在救助金发放之后,我们与申请人近亲属签署救助金使用协议,加强上门回访,确保救助金用到实处。”攸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提供经济救助的基础上,该院注重开展心理救助、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救助方式,全方位解决救助对象实际困难。
联合救助解民难
一起刑事案件案件,7名申请司法救助的未成年被害人分别居住在湖南、广东、贵州、黑龙江等四省六地,异地救助如何实施?
攸县人民检察院主动向救助对象户籍地检察院发送司法救助案件协作调查函,辗转多地现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制定初步救助方案,并联合当地检察院为受害人申请低保,向当地学校、妇联等组织密切沟通,关注未成年人被救助人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
“谢谢检察官们,我的孩子终于能正常去上学了!”被害人家属郭某,迫不及待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办案检察官。
针对部分案件中案发地和被害人居住地不一致等问题,攸县人民检察院探索出“先行调查+现场核实+联合救助”的联动救助新模式,派人现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商讨联合救助和后续救助举措,制定初步救助方案上报审核,有效提高异地救助案件办理质效。
主动履职消民愁
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张某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当时送医抢救及后续丧葬费用10余万元均由其家属自行承担,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犯愁。攸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内部协作机制,主动对其家庭进行司法救助,为陷入困境的受害人家属送去温暖和希望。
为及时发现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攸县人民检察院变“被动”为“主动”,强化内部协作,建立健全内部司法救助线索移送、分析、研判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办案系统内专门标注等方式将救助职能延伸至办案全过程各环节。同时,该院更新司法理念,改变救助方式,主动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司法救助宣传,不断强化外部协作,由“单打”变“联动”,让“精准救助”落到实处。
该院还自主研发大数据模型,归集民政局、残联、退伍军人事务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有关未成年、困难妇女儿童、退役军人军属、五保户、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数据62条,排查案件51件,发现司法救助线索并启动救助程序29件。
多元帮扶应民盼
陈某某系一起刑事案件受害人,受伤致残后让家里丧失了唯一的劳动力。考虑到陈某某行动不便,攸县人民检察院主动上门为其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并与当地残联、民政等部门协作,为被其解决低保、联系就业岗位,解决了陈某某的后顾之忧。
攸县人民检察院推行“一站式”救助服务,优化救助流程,组织办案人员前往申请人所在地实地走访,向被救助对象所在村、社区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主动为出行不便的当事人上门办理救助申请。同时,不断增强司法救助实效,推动多元救助措施落实,主动对接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通过申请低保、产业扶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开展个性化救助,并持续跟进监督回访,做实做优“一次救助、长期关怀”后半篇文章,确保受助对象的学习、生活回归到正常状态,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消除其心中的怨气。
“被救助人重绽欢颜的背后,是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可,也是攸县检察通过高质司法救助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攸县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继续结合“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国家司法救助成效,把司法救助工作作为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暖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扶危济困、救急解难的价值功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力度提升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