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徐霞客攸县之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攸县高新技术开发区俯瞰图

    罗平

    明崇祯十年(1638)正月十八日,徐霞客由茶陵抵攸县,当夜宿在县城学门前。次日一早,徐霞客自西门出发,逶迤西北而行,于二十一日午前进抵衡山县境,结束了他两天三晚的攸县之旅。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详细记载了经过地方的相关地名和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了解400年前的攸县,留下了宝贵资料。

    去岁初夏的某个清晨,在攸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组织下,我和十名同样热爱攸县地方历史文化的同志从城区西门下(原县公路局大门口)出发,沿着徐霞客当年的足迹,重新用脚步丈量攸县城乡的山山水水……

    (一)

    从西门下出发,自大巷西路穿插到攸州大道。当年这里是一片垅田,人称衙背垅。这片垅田从洣水北岸一直延伸到上云桥的高岭村。上世纪90年代起,这里先是修建了长达5公里的攸州大道,继而又在道路两旁建设了各种高大建筑物,包括攸县地标建筑之一的东风大酒店也坐落于此,现在已然成为攸县县城最繁华的一部分。

    沿着东风大酒店继续西行,便进入了攸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界。当年这里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徐霞客一行先是登上王家岭,下山即是塔桥垅,再上山进入胡公庙。如今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3年,攸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削峰填谷,昔日的山陵和田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平坦道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标准厂房,入园企业142家,年总产值188亿元,年税收2.7亿元,成为改革开放后攸县工业发展的引擎。

    穿过高新区,行走在胡公庙的山路上。山路两旁绿树成荫,山花烂漫,挺拔的竹笋和乌黑的桑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引来同行几位女伴的欢呼。她们时而采竹笋,时而摘桑葚,时而流连在山花丛中拍照,一点也不觉得旅途劳累。下山即是水荆桥,徐霞客如是记载:十里,水涧桥,有小水自北而南。关于水荆桥,清同治版《攸县志》载:水荆桥,坐河都。明嘉靖七年(1528),吴氏合族建造。嘉庆丙子年(1816)吴余乐重修。徐霞客眼中自北而南的小水,今称江家湾水,是洣水支流之一。旧志称其发源于“水府庙山下”,即今石羊塘镇达水桥村杨梅山。江家湾水流经今江桥街道泥脚巷、乌坳、黄双桥、胡公庙、谢家垅、龙湖等7个村(社区),于龙湖村的江家湾汇入洣水,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23.8平方公里。

    现今的水荆桥是一座由红砖砌成的两拱桥,长约10余米,建于1970年代,距老桥约200余米。1970年代兴起的农村水利建设,将流经此地的江家湾水裁弯改直,老桥拆除,在下游重建。桥边田垅中,一台插秧机正在插秧,操作插秧机的是种植大户杨发华。他高兴地告诉我们,通过土地流转,他的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1000余亩,现在仍然有200余亩种植面积。

    (二)

    跨过水荆桥,继续西行,即为黄山。黄山绵延数里,山上遍生油松,此际大部分树已进入了油脂采集期。采油者在树干上开槽,油脂分泌后顺槽流入采集器。当年徐霞客,“越桥而西,连上二岭,其西岭名黄山。下岭共五里,为黄山桥,有水亦自北而南,其水较大于水涧,而平洋亦大开”。

    下山即见黄山桥,今称黄双桥,横亘于浊江之上。清同治版《攸县志》载:黄双桥,坐永平乡河都。但县志没有记载始建时间和何人修建。今黄双桥是1937年,由当地乡绅董道祖、董厚昆倡首重建。桥长20米,宽4米,红石两拱桥。黄双桥跨越的浊江,发源于攸县网岭镇宝山湖村的苟盘冲石壁槽,流经网岭镇的宝山湖、灯笼桥、沙峰、龙蟠洲,新市镇的新虎塘、土楼,石羊塘镇的佳台、洲上田、黄家垅、田星、贺家坪、谭家垅、达水桥,江桥街道的洪家洲、茅坪、宝塘、邱家垅、黄双桥、牛头湖、奥林、杨木港、桐坝、阴山港等23个村(社区),于阴山港村的瓦屋汇入洣水,干流长51.4公里,流域面积484.2平方公里。黄双桥村地势平坦,境内多低矮丘陵和平原,素来农业发达。我们经过时,满垅的油菜已经成熟,担任向导的王重之告诉我们:今年花期雨水少,油菜籽饱满,应该是个丰收年。

    在垅市中继续西行3里,一个小集镇映入眼帘,集镇名称牛头湖。在徐霞客游记中,没有牛头湖,只有牛头山,估计此时牛头湖作为一个集镇尚未出现,其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清朝年间的事。向导王重之是牛头湖村人,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后又任乡文化站长。他介绍说:牛头湖集贸市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集镇上有4个村民组,140余户,近700人。这里经济十分繁荣,有近30家大小不一的超市,逢三、六、九赶场,每场都有十多个肉摊卖肉。逢场时不仅吸引了周边五六个村的村民,衡东高湖镇也有人前来。

    (三)

    一行人在王重之家用过中餐,午休片刻,而后继续西行,行走在名叫长冈湾的山冈上。这座山冈徐霞客称为长冈冲,山上多油茶。偶见几户人家,房屋颇为豪华,一打听,这里属桃水镇清江桥村。主人告诉我们,下山后即可看见清江桥。果然,一条小河自北而来,清江桥横跨在清江之上。清江为浊江主要支流,因较浊江水质清澈,故名清江。发源于衡东县与株洲市渌口区交界的蓬莱仙南麓,在攸县桃水镇鹭鸶洲流入攸县,流经桃水镇褚家桥、竹如山、湾田、桃水、老君潭、杨木港、江桥街道的牛头湖等7个村,在牛头湖村的早禾垅汇入浊江,干流全长40.7公里。

    清江桥是座三孔红石桥,长约50米,宽约4米,何时何人建造,已无从考证。当年徐霞客笔下的清江桥风光是“桥东赤崖如回翅,涧从北来,大与黄山桥等。桥西开洋,大亦如黄山桥,但四周皆山,不若黄山洋南北一望无际也。”这说明清江桥至少在1638年之前就已修建,时至今日,仍可通行东风牌大卡车,其建筑质量,确实叹为观止。清江旧时水运发达,自清江桥顺流而下,可经阴山江、洣水、湘江,将攸县西乡盛产的煤炭、稻米和茶油销往湘潭、长沙;溯流而上,可达10多里外的褚家桥,至今褚家桥还有摇橹上、苏家码头等地名。

    越过清江桥,就是睦田垅,这里今属桃水镇睦田村。垅里的油菜等待收割,一条数百米长的渡槽跨越田野,几条小溪汇入清江。垅市周围,群山环立,“洋中平畴,村落相望”。当年徐霞客十分惊叹,“界北诸山皆出煤,攸人用煤不用柴,乡人争输入市,不绝于路。”真要感谢这位400年前的老夫子,为后人描绘了明末攸县采煤的盛况。

    攸县采煤始于东乡,西乡煤炭埋藏深,瓦斯多,比较攸县东乡的采煤,难度要大得多。按徐霞客的说法,攸西采煤达到“乡人争输入市,不绝于路”的程度,可见早在明末,西乡一带的采煤业便已形成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煤炭采掘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桃水镇域有国有、集体、私营煤矿6家,煤炭年产量20万吨。

    下午3时许,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本次重走徐霞客攸县西乡之旅暂告一段落。作为今人,我既敬佩徐霞客对未知事物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又为攸县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而自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