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光宇
渌口区以南,有镇名龙潭。
唐朝刘禹锡《陋室铭》开篇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觉得渌口区能与这两句评语相匹配的地方,非龙潭镇莫属。此镇总人口两万出头,森林覆盖率高达90%,现今,年龄逾百岁的老人有4位,逾90岁的74位,逾80岁的615位,所辖村庄是妥妥的长寿村。
龙潭多寿星,得益于山水、绿林、民风。
若要为龙潭的山水连一条览胜的路线,我这样连:龙潭水库—凤凰山—蓬源仙峰—方竹垅—四清湾,当然,龙潭像一张宣纸画,铺展、点染的景物,纸墨有尽而意韵悠然。
寻梦,且往林海深处,那条迤逦往返三十里,水面达两千多亩的龙潭水库,两岸青山绵延,绿林毓秀如翡翠,一碧通透;山环抱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与水的青翠、清澈相融,一方天空清朗,一派生生不息。
多年以前,在离毛家坪三公里溪水曲处有一潭,有大水蟒戏于潭内,此地得名龙潭。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和图景,不知是在不经意间还是用过心的,顺推可以想见,龙潭镇的凤凰山,得名与飞禽有关,或是栖于树林的雉鸡,羽毛修长有华彩,是《尚书》记载的十二纹章之一,象征文明有德,可谓形与义俱佳。每年,凤凰山的春天不是城里的一季,而是多季,城里的泡桐花早已谢落,而凤凰山路边的紫色泡桐花,还在为一众蜜蜂办着花宴,喇叭形的花,一簇一簇丰盈多姿,晶莹润泽而紫气沁人,让人爱慕得目不转睛。
将风转化为电,是为风电,高耸入云、巨幅三叶扇的风电装备,在凤凰山布得颇为壮观,这边,翻山越岭看风电,可以一直看到蓬源仙峰。
蓬源仙峰海拔646米,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位于渌口、衡东、攸县三地交界处,距离南岳不远。这里曾是大唐四朝帝师李泌的隐居之地,他在此结草为庐,立鼎炼丹,潜心修道。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宰相,在峰顶修建了蓬源仙人庙,云蒸霞蔚间,令人遐想翩翩。
夏天,伴着风车一起宿营的召唤,使蓬源仙峰成为网红景点,而“安营扎寨”后,起个大早,看风车与日出同辉的美景,又会分分钟刷新游客的心情。
龙潭让人啧啧称奇的地方不止一处,蓬源仙山下,长有一垅方竹,高约三米,指头粗,竹杆呈方形,棱角方正有致。奇特的是,此地的方竹,移植到别处,即使能存活也不再方,而是会长成圆形。有专业人士将方竹生长的土壤拿去检测,也是家常土壤,并未检出其他成分,或此中玄机如天机不可道破,蓬源仙自带仙气和光华。
方竹垅的清奇呼应着四清湾,龙潭集镇东面一百米处,有地形奇特的四清湾,山清水秀于斯触手可及,“清湾”二字关乎曲水,是因其在龙潭水库上游,“四”字关乎山,因其四面环五座小山,形态各异。古人根据山林地貌,分别称之为龙形山、凤形山、虎形山、象形山及人形山,奇趣、古樟、农家美食集聚在此为人解乏。
龙潭多寿星,还因民风淳朴,忠厚传家,有“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龙潭邑人,报效桑梓,捐款兴镇,促使龙潭镇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力争上游。全镇花甲老人四千八百余人,每到重阳节,各个村开几十上百桌酒席宴请老人已是惯例,热闹、暖心的场景成为佳话。
至此,无须赘言,龙潭何以多寿星,答案已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