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书院 一座宗族学堂的前世今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当地村民修建的一经堂牌坊

    贺宗玉

    千古岳飞,能文能武,忠君爱民。论文,诗词佳作后世流芳;论武,岳家军威压强敌;论忠君,他尽忠报国,天日昭昭;论爱民,他教育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茶乡有幸!伟大的岳飞曾经来过茶乡,他一句“以一经教子”的嘱咐,对茶乡崇文重教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源于岳飞的明经书院,自南宋开始,历元明清,直至今日,茶乡人津津乐道。

    从一经堂到明经书院

    南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八千军士从江西进入茶陵。大军到达火田五门,驻扎云盘岭。当地富户尹彦德兄弟率族人犒军三日。据火田《尹氏族谱》记载,尹家兄弟劳军的“详单”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壶酒、两斤大米,每人一双鞋。岳飞招来彦德座谈,一为表达谢意,再者了解民情,两人言谈甚欢。临别,岳飞说:“君,长者也,富而无文,当以一经教子,后必有显者。” 说完,岳飞还挥笔写下“一经堂”三字相赠,以为留念。岳飞的意思是,你是厚道人,又有钱财,但文化差了点,你让后代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吧,尹家将来必定有显贵之人。

    尹彦德手持墨迹未干的岳将军手书,回到家里,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火田尹氏祠堂堂号更名“一经堂”,并将岳飞手书“一经堂”制成牌匾,悬挂祠堂正厅。

    据尹氏族谱载,岳飞还赠砚一方、赋诗一首,但最核心的还是赠言。岳飞嘱咐“以一经教子”,是希望彦德富而兴教,以文化人。岳飞的嘱咐,尹彦德牢记在心。从那以后,他与兄弟、族人耕读并重,让子弟读书识字,修身修德。

    多年后,彦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经堂东侧建“明经堂”,内有讲堂、斋舍、藏书楼,供火田尹姓子弟读书。明经堂后来改称明经书院。

    清同治九年版《茶陵州志》记载:“宋岳忠武讨曹成,军至茶,尹彦德犒以牛酒。忠武请于朝,遣国子生教其子弟,因建书院。杨诚斋为之记。”由此看来,岳飞对尹氏家族不只是表达了期待,还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那就是帮助尹氏家族请老师——请求朝廷派国子生去执教。“忠武请于朝”的具体时间,当在1132年至1141年之间。因为,岳飞1141年被革职,次年1月蒙冤被杀。还有一说,“明经堂”改称“明经书院”,为宋高宗赵构所赐。此说倘若属实,也当与岳飞密切相关,因为1140年郾城大捷之前,高宗对岳飞颇为倚重。以赐名而成就一段军民传奇、朝野佳话、崇文重教的风尚,何乐不为!“杨诚斋为之记”则是真实可考的事。当时远在杭州任职的江西诗人杨诚斋(杨万里),特意为明经书院书写院名,并撰《明经书院记》一文。

    我们不能确定以书院之名办学始于何年,但可以确定,明经书院是茶陵县最早的书院。今天看来,名将嘱咐,富家兴建,皇上命名,诗人书匾,国子生执教,这书院真是自带光环,十分荣耀。

    经过五十多年文化教育的沉淀,尹氏族人在科考上初露峥嵘。宋淳熙十四年(1187)尹彦德同族宗亲尹子房考中进士。绍熙元年(1190)、绍熙四年(1193)尹伯正、尹仲正兄弟相继跟进。嘉定七年(1214年),尹伯正之子尹裦然中进士。明经书院文风之盛,文运之昌,一时无两。

    尹子房在《明经书院记》说:“经之用大矣,是乌可以不明乎哉?自彦德公以牛酒迓忠烈师,忠烈义之,以其朴而未学赠以一经教子之言。而圣经之泽,于是乎流行于余族矣。”由此看来,岳飞“以一经教子”的嘱咐在尹氏家族产生了真实而深远的影响。

    书院沧桑

    明经书院,岳飞有首倡之功,彦德父子有奠基之劳,尹子房则有继起光大之力。1187年,尹子房中进士,拜官宜章县令,但他不热衷仕途而钟情教育。他在《明经书院记》写道:“余既思荣拜官宜章,而倦于仕进,亦以授经吾家,必期无忝于忠烈所训。于居之近圃筑为楼阁,前环溪流,远挹高峰,植槐种竹,以为挟游息之地。聚族姓子弟于其中而训之……”淳熙十六年(1189),子房辞去宜章县令,重建书院,躬施教化,率尹姓子弟潜心学习。子房光大崇文重教的传统,难能可贵。

    元朝延祐三年(1316),明经书院改为“长生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但尹氏子弟依然在此读书。元朝末年,书院被陈友谅的部属焚毁。明永乐十六年(1418),火田尹氏重修族谱,尹明瞻在其序文中说:“一经堂明经书院,旧贮书几千卷、宗谱前后二卷,乙巳(1365)兵燹,俱为弃纸者毁,一可惜也。家传武穆所赠古砚,旧落陈氏,今漫不可得,二可惜也。一经堂、明经书院所立碑并诗文若干首,湖亭所镌武穆所赐诗,劫变来,残石缺趺,一见蒿木,三可惜也。旧居火田同族八十余房,今仅存一二。”传说,尹氏族众与陈部作战,杀死陈部1000余人。次年陈部反扑,血洗尹氏家族,书院同时遭此浩劫。

    明朝洪武二年(1369),尹氏族人重修明经书院,得到士林的支持,书院再度兴隆。理学大儒湛若水、邹守益等应邀至书院讲学。明代茶乡文人多有歌咏一经堂的诗作,足见书院影响之大。

    火田尹时夫中进士,之后赴临海任县令。文渊阁大学士、茶乡人张治作诗《一经堂歌送尹时夫令临海》,诗曰:

    昔闻忠武追曹成,提兵远驻云阳城。云阳山人尹彦德,走入辕门气超逸。搥牛酾酒饷三军,豪声鼓动旌旗色。忠武题赠一经堂,诚斋墨迹生辉光。山人从此知经史,儿孙奕世皆金紫。五百余年旧泽存,斗菴之后复见子。文章早岁登青云,风骨况又如外祖。朅来足蹑双飞凫,赤城竹马争欢呼。能以一经为世用,满籯岂必黄金图。

    火田尹台也是进士,他写了《后一经堂歌》,而举人谭绍琬则写了《一经堂歌次张少保韵》《一经堂歌次尹宗伯韵》两首诗,都是歌咏一经堂、明经书院故事的。

    到明朝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明经书院再次遭受重创。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以后,书院基本废弃。有清一朝,明经书院无往时的辉煌,但仍是一处简陋的教学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在长生观旧址兴建火田公社卫生院,后来卫生院易址,原址处兴建了民房。近年,为纪念源于岳飞的茶陵第一家书院,村民在书院附近建了一经堂牌坊。这座牌坊虽然与周边民居环境很不协调,但它的出现,却时时提醒人们,这里曾经书声琅琅,文风浩荡。科举时代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凤、尹谦孙、尹毂、尹岳、尹惟日等十余进士从这里出发。

    一次劳军,一句嘱咐,一座书院,一种风尚,学兴一姓,泽被一方。明经书院对茶乡崇文重教之风的形成,功莫大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