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株洲,这样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谢卓芳 贺莹

    今年以来,一场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活动,在我市生动演绎。政府牵线、平台搭桥,从吸引创新团队到邀请高校“加盟”,再到金融“活水”不断滋润这座产业之城。

    科技成果转化到底该怎么做、如何转?且看各县市和广大企业是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校企“牵手”,撬动创新资源

    12月2日,芦淞区与湖南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继续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共赢。这个举动,无疑为辖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而这,只是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诸多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11月,株洲世鑫新材喜讯不断。多家光伏头部企业与世鑫新材达成合作,签订3亿元采购协议。这家研发、生产碳陶复合材料的公司,明年部分产能被提前“锁定”。

    世鑫新材成立于2016年,在中南大学科研团队的支持下,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应用场景拓宽到光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更多领域。

    “校企双方要立足长远,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患难与共。”时代新材副总经理彭超义道出心声。

    2007年,时代新材公司牵手相关高校,开始进入大型风电领域,开展叶片材料研究。没想到,2009年项目投产即遭遇市场寒冬。

    双方未言放弃,选择从高风速的北方,转为瞄准低风速的南方,研发相关产品。很快便以差异化优势,抢占南方风电叶片市场。目前,时代新材公司生产的风电叶片在国内外130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

    优势互补,战略一致。株洲多年实践,摸索出一条有组织的校企协同模式。

    摆在优先项的,是搭建系列研发平台及创新载体,让“书面合作”真正落地。

    2023年,株洲高新区牵手西北工业大学、湖南中焱新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能源所。各方聚焦退役电池正极材料“以旧焕新”物理修复再生技术,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修复后材料性能指标优异,可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

    今年1至10月,我市举办97场科技成果转化“破茧蝶变”主体活动,吸引117个高校项目在株落地。

    技术“变迁”,“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株洲,裂变思维可谓植入到每一产业的发展之中。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为孵化“母体”,株洲打通创新链各个环节,让技术、产品、企业、产业发生多重裂变,延伸拓展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汽车电驱等多个新兴产业,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10月31日,在海拔52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世界最高海拔风电项目—大唐八宿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并网投产。

    该项目采用的是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5MWD195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在高海拔、低气压条件下依然稳定运行。目前,其自主研发的近3000台高海拔发电机组已广泛应用于不同高海拔地区。

    素来在轨道交通产业赫赫有名的中车株洲所,为啥制造风力发电机也有一手?

    “其实,风机也被称为‘立起来的高铁’,两者可以说是‘同宗同源’。”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磊介绍,风力发电与高铁制动的过程和原理如出一辙,其本质都是能量转换。从造高铁跨界进入风电新赛道,技术上几乎没有阻碍。

    2021年,中车株洲所正式进军储能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狂飙”。短短2年多时间,公司一跃成为行业最大的黑马,2023年储能系统出货量飙升至全国第一。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其轨外产业总体营收占比已超过60%。

    跨界新能源赛道,对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而言,既是市场使然,也是主动变革。

    一方面,经过几十年发展,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龙头企业积累出一大批科技成果,成为孵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的“母体”;另一方面,全国城轨、地铁项目建设放缓,传统轨道交通市场需求缩减,轨道交通行业亟待寻求新的市场增量。

    从株硬集团裂变出的欧科亿和华锐精密两家上市公司,产品从最初的数控刀片衍生出整体刀具、配套钢制品、棒材等多个系列,业务板块不断拓宽。

    在龙头带动下,一批“小巨人”企业拔节生长,在细分赛道大放异彩。目前,由中车株洲所孵化的国家变流技术中心、机电科技、奇宏散热等7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数据显示,近两年,株洲新增45家国家级“小巨人”,其中有15家源于本土企业裂变,占比达34%。

    以做大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根本,株洲深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大中小企业融通、产供销协同发展,助力产业链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1至10月,株洲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6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搭建平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列车终点站,株洲站到了。”今年7月,株洲首部AI文旅片《一见倾心,株洲YOUNG》发布,影片运用生成式AI技术,制作仅用时10天,神农塔、芦淞航空小镇、中车株机工业旅游区、炎帝陵、中国陶瓷谷等株洲20余处风景名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截至目前,影片播放量已超百万次。

    视频运用的技术来自株洲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这是一家由株洲市政府、株洲高新区、中车株洲所联合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我们依托央企共建,对市场行业更为了解,更贴合产业需求,成果转化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该研究院院长王彧弋介绍,研究院人才来自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他们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可以更精细、更专业、更综合地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找准“真需求”,让教授、专家专注科研,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该研究院成立不足3个月,即已诞生不少成果。如聚焦工业设计周期长等普遍行业痛点,研究院开发出一款电流器设计软件,将设计周期从原来的2至3个月缩短至2至3个小时。

    相较于传统研发机构,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等这类新型研发机构,具备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等优势,更符合如今的科技创新需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的丰沃土壤、构筑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涌现出一批别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比如中南大学、兴湘集团共同搭建中南兴湘株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试基地落户双创示范园,开放共享设备平台,打造众多中小企业研发、测试的“共享超市”,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接连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目前,我市拥有4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40家省级创新平台、315家市级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株洲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成功突破、转化轨道交通智能感知等多项“卡脖子”技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