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验”对株洲科技创新的启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曾芬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株洲工业底蕴深厚、创新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整,肩负着“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上走在前列”的责任,正在深入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科里科气”的合肥科技创新实践,为株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合肥经验

    理念引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将科技创新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目前,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已聚集120余家企业,形成了从卫星载荷、平台研发到星座运营、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

    成果转化: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构建高能级平台,打造了包括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等在内“七大平台”。推动高效能转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了合肥创新院等59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256家。深化政策支持,出台首部关于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合肥科技创新条例》,首创建立可转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机制创新:统筹协调与创新奇迹。建立“大科创”格局,成立市委科创委,形成全市“一盘棋”的议事制度。打造全球创新中心“科大硅谷”,对标“斯坦福+硅谷”创新集群模式,规划“科大硅谷”,设立全球校友事务部和12个海内外创新中心,开展“异地孵化、本地注册”。

    金融赋能: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构建“股、贷、债、保、担”联动的金融支持体系,整合政府、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机构等资源,省市联动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探索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利用科技保险补贴等手段,分散企业科技创新风险。联合头部投资机构设立近千亿元的产业基金群,建立省市区联动的基金招商机制,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人才培养:引进与培育的双轮驱动。瞄准“需要什么人才”,精准引才,打造“双引双培人才计划”、“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资助计划”等一系列重点人才工程和定制化的人才政策。围绕“人才需要什么”,提升服务,成立市委人才工作局,设立“人才基金”和“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推出“创新贷”等金融政策,迭代升级“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不断丰富城市的新场景、新业态,增强青年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启示

    (一)核心驱动:确立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

    “抬头看”,加强顶层设计。将株洲科技创新置于国省科技创新工作中谋划,置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布局,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株潭一体化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如在长株潭一体化核心区域株洲经开区打造北斗科技产业新城,将科技创新融入园区功能和城市空间布局中。

    “低头看”,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优势,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和“卡脖子”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延伸产业链,如在轨道交通产业裂变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领域,打造“芯片—模块—装置—系统”全产业链条;依托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优势、北斗产业基础,将产业链向商业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延伸。推动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

    “向前看”,营造创新生态。加强与长沙、湘潭等周边城市的协同创新,大力融入和积极助推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持续举办科技论坛、国省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等活动,打造更多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科学家品牌、赛事节会品牌。

    (二)成果转化:实现科研与市场的深度融合

    找准“从0到1”的“关键点”。积极融入省“4+4”科创工程建设,全力支持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优化重组,积极争取部省重大科技攻关及“揭榜挂帅”项目支持。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利用国家轨道创新中心、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及九郎山职教科创城职教资源,在AIGC、北斗等领域不断衍生新业态、新场景、新应用。

    瞄准“从1到N”的“发力点”。加强校企紧密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场景应用示范功能,促进新技术集成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大科技成果数据开放共享,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需求库,建立科技校友圈创业、成功企业家连续创业项目库,分层分类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加速打造“大中小融通”的产业生态。探索以公司化、市场化搭建市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通“样品→产品→商品”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链。

    (三)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在优化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建立全市“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快速响应的市区联动机制,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和平台的建设。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科技创新投入、激励、评价等长效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财政支持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在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明晰城发、产投、资源投集团等市属国企的战略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错位竞争。深化市区国企合作,高效协同,提升城市更新、园区运营、金融服务、人才供给等的配套服务能力。

    在扶持“早期、小型、硬科技”项目上下足功夫。以“少量多投”的形式,支持兴晟新材、中豪微纳、清皓普众等早期项目快速成长。集中资源,支持像株所孵化企业奇宏散热这样“小而美”的“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对硬科技大项目的招引,省市区联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融合发展水平。

    (四)科技金融: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培育体系

    以开放合作的金融生态“顶天”。进一步深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考虑不同企业不同周期的融资需求,拓展“股+债”、知识价值信用贷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发挥金财集团、国金资本等本地类金融机构作用,为企业提供担保、融资租赁、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服务。

    以全周期的基金丛林“立地”。抢抓湖南省设立3000亿金芙蓉基金的机遇,利用科创基金港等平台,争取更多的省级资本、社会资本投向株洲。发挥天使基金、“先投后股”资金池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合作,“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设立青年创业基金,支持青年人才在株创业。与产业方合作设立产业链基金,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固链。与上市公司合作设立并购基金,做大上市公司市值。

    以高效优质的投资管理“乘风”。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风险预警机制、投后评价机制,提升投资效率。建立与基金周期相匹配的尽职免责与容错机制,打造开放的投资环境。提升投后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以复合型的投资人才“破浪”。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专业的沉淀和实践的积累,培养一批懂产业、懂科技、懂金融的产业投资人才、技术经纪人才。

    (五)人才强市: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倾心引才育才,打通源头。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探索“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关口,赋予科学家充分自主权,优化“科研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的人才成长链。

    优化人才服务,面面俱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落实“新人才30条”,建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推广“人才码”、人才绿卡等。建立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创业贷款、项目资助等支持,鼓励人才在株洲创业。持续擦亮“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招才引智品牌。集聚青年人才,投资未来。探索建立贯穿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生涯的持续资助机制,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以新型研发机构天元智能研究院等为小切口,让更多青年人才成为“城市合伙人”。(作者单位:株洲市国投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