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灵魂的作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玉珍

    1.不要让那些无感情无灵魂的纯技术之作淹没并替代那些动人的作品,不要被碎片击碎我们的神采与心智。无论时代的风雨和命运如何狂暴,无论冷血的创作如何独领风骚,我们仍需要关照灵魂的作品穿越时间,让后人们看到,我们相信人是有情的,人要去领悟人的命运,进入人的生命,共鸣人的情感。

    2.影像与文学都是经过伪装、想象、修饰、涂抹、组装、隐蔽的东西,但在某个地方,作家和导演的形象仍被暴露,一旦他要接近某种美,某种生命,他就一定得诚实。从众多看似稀碎的记忆与经验中,总是暴露出真实与情不自禁的想法,有他亲身经过的地方,亲自感受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形式无论多么庞大、凌乱,总会有显现他灵魂的蛛丝马迹,一切的作品都在传达作者的思想,记忆,情志,习惯。看一些导演的文字语言,能联想到他们的影像风格和个人性格,比如姜文、侯孝贤、黑泽明、布列松、伯格曼、费里尼、阿巴斯、布努埃尔,他们的语言风格跟电影风格一样,有相似之处,虽然“文如其人”是不精确的,但一个电影泼辣的导演肯定能写出泼辣的文学作品(深邃内向的也一样),无论怎么向外部展示自己,那一个内核是不变的。

    3.一个写作者在作品之外被过度传播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名字比作品更多地被宣扬简直是可悲,这意味着在他身上传播的仅仅是一种空虚的“名”,而无法被人记住实质的东西。人总是人云亦云,总是盲目跟风,名利如浮云,也是自古的事情。一旦有一天他的名字消失了他的一切也就消失了,曾被多么盲目地赞美就会多么快被忘记(如果你还被挑出一些毛病,你就会被抛弃得更快),而被记住作品的才是可以长存的。

    4.智力可以完成的东西,机器人更可以。但智力之外的某些:灵性的、抽象的、超越的、情感的、神圣的、思想的……是我们与机器之间最后的界限,是我们与它竞赛的唯一可能。

    5.一切的拍照统统都是瞄准,一种念头的随机而动。但它要突破这种瞄准去捕捉一个中心,因而瞄准也是随机,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张会怎样。我们既要在拒绝死气沉沉的瞄准中盯紧目标,又要在平庸中发现“动”与“机”,它们将构成一种意外的创造,创造诞生之前一定要经历矛盾与构思,诞生之后却显得像天然的巧合。

    6.语言的魔力来自于那些你想能表达出来,但又没表达出来的部分。

    7.前段时间,电影《富都青年》被夸上天了,我看完觉得故事太薄弱,情节很缺乏抓力,没有完整的因果逻辑链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社会背景与生存氛围交代得并不到位,再深挖一下就是杰作了。只有主角演员吴慷仁在努力展示他的生存细节和痛苦情感,他知道自己饰演的是怎样一个人,那种在底层像蟑螂一样生活着的人,我们也知道但我们无法共情,或者我们共情的只是几十秒的眼泪表演。我觉得演员的情绪挺浪费的,他本应该屹立在一个更深刻更广大的故事中,成为一个更立体的人。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