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户村民的“安居梦”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明月村11户村民的新家伴山而建,除开统一的风貌,还规划了菜地、工具房等区域。 记者/王娜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吴懿 郭淑珍

    “新房前有菜地、还有工具房,啥都有!”

    11月29日,晨光下的青山笼罩着一层薄雾,醴陵市明月镇天华村东丰组,11户村民搬着椅子到水泥坪里晒太阳,在新家前闲话家常。

    前不久,他们搬到这里,告别了破旧的土砖房,在新家开启了美满生活。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株洲市村(居)民建房与风貌管理操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七个月来,给像天华村这样的乡村带来诸多改变。值得一提的是,该项工作还获评湖南省2024年度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范例。

    株洲乡村是如何从平淡走向惊艳?不妨从天华村11户村民的“安居梦”中找答案。

    落户新家

    最近44岁的彭建开很忙,组上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看新屋、聊变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真的好”。

    “的确好,除开建房要出钱,我们啥也不要管。”彭建开带湘音的普通话里满是喜悦。

    但他也记得,从老房子搬到新家,心境的多番变化。

    1993年,彭建开的父亲建了一栋2层的旧砖房。此后的时光里,彭建开在这里结婚成家,两个女儿也在这里长大成人,这里见证了一家人的幸福。

    “住习惯了。”回忆起这些,彭建开一时语塞。

    2022年底,村干部致电说,因为周边矿山要打造省级绿色矿山,包括自家在内的11户居民,与新矿区存在安全间距隐患,需要整体搬迁至新址。

    故土难离,彭建开起初是排斥的,但面对破旧的房屋,他承认也心动了。

    其他村民也有同样的纠结。明月镇组织委员周晚晴说,天华村的房屋,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结构老旧,不适宜长久居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迫在眉睫。“矿山建设加速了解决的进程。”

    搬到哪里去,新的房子怎么建、谁来建?彭建开和村民们心里都没底。

    直到村上带着他们去浏阳市、渌口区等集中建房的示范点考察,并告知“根据政策,符合一定的条件、规范建房可以享受补贴”时,村民们才大喜过望。

    为了配合房子建设,曾经有过建筑工作经历的彭建开,所有环节他都自发参与,并乐此不疲。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总有不同的人问我满不满意、有什么要求。”后来,彭建开才知道,这些专家是市自然资源部门派来的“一师两员”,也就是乡村规划师、规划联络员和规划监督员。他还说,村民建房农用地转用手续等事项的办理,他也没操心过。

    前几天,彭建开收到了新房的不动产权证,株洲、醴陵两级财政下发的共8000元集中建房奖补也陆续到位。他说,农历蛇年,11户村民打算一起过,每家做上几道拿手菜,吃个团圆饭。

    破立之间

    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天华村党委书记彭新华望着不远处的青山,回想过去一年的种种触动。

    2022年该项工作启动时,她是牵头人,给村民讲政策、做工作、开协调会,常常忙到半夜。

    起初,村民面对腾挪换地,有反对、有观望,支持者甚少。村里有对老夫妻,软磨硬泡终于同意搬迁,可害怕没地种菜,又反悔了。彭新华吃了多次“闭门羹”,在协调会上,老人家的儿子还直接拍桌子说“不搬”。

    除了反复做工作外,她决定:组织村民去规范建房成功案例的村子考察。

    一路看、一路议,村民们实地感受乡村变化。在回来的车上就拉着彭新华嘟囔:“这新乡村真好看,我们搬!”

    村民的工作做通了,议事会也变得顺畅。“是分散建房、还是集中建房”“新地方的宅基地怎么算”……大家各抒己见,彭新华却不觉得烦。在她看来,只要对村民提出的合理要求予以采纳,就不会产生矛盾。

    可如何协调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与合理、节约运用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又能留住村民们的乡愁?

    “联动”成为关键:市自然资源部门、明月镇依据相关政策法规,选好了11户村民的新房建设点,并联系专业建筑设计公司,依据喜好设计了房屋图纸。此外,株洲、醴陵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为他们办理了村民建房农用地转用手续。

    村民的感激,化作朴实的行动。大伙儿杀鸡杀鸭庆祝搬新家的那天,特意邀请了彭新华。饭吃得正惬意,那位拍桌子的村民举起杯道歉:“彭书记,谢谢你们。”

    各美其美

    天华村集中建房成为示范,许多人感慨:规划引领“和美湘村”建设,就这样照进现实。

    今年4月,《指南》出台,不仅为村民想建房到入住提供全过程引导和管理,还推行规范建房奖励制度,最重要的是,能为株洲破解“有新房、无新村”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疑问也在产生:管理之下,会不会“千村一面”?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并不担忧。在他看来,《指南》是在遵循村落特色、尊重村民意见的前提下进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处在该项工作的最基层,醴陵市自然资源局村镇股负责人张赛博切实地感受到变化。他说,通过“一师两员”制度,专家不仅上门做规划,还能全过程动态监管。“通常一个规划图、一张房屋设计图都要征求村民好几遍”。

    他还分享了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在醴陵市李畋村,村民建房风貌评选成为村里的“热搜”,大家坐下来勾画自己心中的理想家,也共同选出了未来乡村模样。

    设立建房奖补,也让村民的积极性更高。当前,我市对符合奖补规定的新建或重建村(居)民住宅,市级在县级奖励基础上给予分散建房户、集中建房户每户2000元、3000元的奖励资金。截至目前,包括天华村在内的全市775户村民获得了奖补。

    各美其美的株洲乡村日渐繁多:在攸县仙石村,曾被称为“无区位优势、无资源、无资产”的“三无村”,已蜕变成极具韵致的江南村庄;炎陵县“民宿经济”兴起,一栋栋民房变身民宿,富了乡民、美了乡村。

    “规范建房,要提升乡村风貌,更要留住村民的乡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正与湖南大学合作编制《株洲市乡村住宅模块化设计导则》,通过实地考察株洲各县市村居特点,提炼村居地域特色,形成村民可自主选择的建房图集,让村民更亲身地感受到乡村风貌管理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