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日东
冬日的暖阳透过疏落的树梢倾洒而下,为寂静的竹林披上一层轻柔的光辉。每年这个时节,父亲会背上背篓,扛上锄头,带着我去寻觅那隐匿于泥土之下的美味——冬笋。
晨冬的竹林里,细长的竹叶已经枯萎,随风一摇,如一尾尾小鱼,从竹枝上飘然而落。用不了多久,那细长的竹叶把整片竹林覆盖得严严实实,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响。而美味的冬笋就藏在这片片竹叶覆盖的泥土下面。
父亲对这片山林了如指掌,犹如熟悉自己的掌纹一般。一路上,他向我讲述着冬笋的生长习性与寻觅的技巧:“冬笋通常生长在竹子根部附近,扫开竹叶,顺着竹鞭走,仔细观察一下地面的裂缝和隆起的地方,轻轻用脚一踩,土壤松软的地方或许就藏着冬笋。”
聆听父亲传授的技巧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寻找冬笋的踪迹。看到地面有些隆起的地方,就兴奋地去用树棍撬开上面的土层,却发现除了一些竹节的根系之外,其余什么也没有。许久过去,偌大的一片竹林寻了个遍,我却一无所获。这时,父亲走了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道:“别着急,挖冬笋需要耐心与细心。你看,这是根老竹子,沿着它的根部看看,这里就有一个大的裂缝,下面应该就有冬笋。”说完,父亲拿起锄头,小心翼翼地挖开四周的泥土,果不其然,一个胖乎乎的冬笋露出了头,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我急着要把冬笋挖出来,没想到,一锄头下去把冬笋挖成了两截,鲜脆的上半截被刨了出来,而下半截还藏在泥土里。父亲看了我挖出的半截冬笋,连声说着“可惜可惜了”。他告诉我,裂缝越大,说明冬笋越大,下锄头的时候更要小心,要先把四周的泥土挖松,再一点点刨开,等冬笋露出了全身,再用锄头挖它的根部,这样就挖出了整个冬笋。半截子冬笋既影响它的看相,也造成了浪费。
我懊悔不已,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也渐渐掌握了挖冬笋的技巧。刚刚挖出的冬笋带着泥土的气息,每个冬笋都形状不一,大的如同鼓涨了的纺线锤,小的就像弯弯的牛角。外皮呈金黄色,覆盖着一层细密的绒毛,摸起来还有些扎手。一个上午的时间,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大大小小的冬笋装了半个背篓。父亲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看着背篓的冬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回到家后,母亲将我们挖回来的冬笋洗净、去皮,切成薄片,与腊肉一起炒。不一会儿,一股浓郁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我们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着这美味的菜肴,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那个冬日里,挖冬笋不单单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亲情的纽带。父亲用他的耐心与智慧,教会了我如何在大自然中寻觅宝藏;母亲用她的巧手,将我们的收获变成了美味的佳肴。那些温馨的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心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繁华的城市。城市里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少了那份与大自然亲近的宁静与温暖。每当冬日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些与父亲一起挖冬笋的日子,想起那片茂密的竹林,想起母亲做的美味的冬笋炒腊肉。
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冬笋,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我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和父亲一起走进山林,去寻觅那藏在泥土之下的温暖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