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晓燕 易蓉
产业发展没有天花板,只有需要思考和追问的空间。
12月16日至12月21日,本报年度产业观察特别报道“乘风”连续刊发,深度观察了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与低空经济、硬质合金材料、先进陶瓷与新型功能玻璃、文化与旅游、北斗应用与信息技术产业,探讨这些产业新质生产力所在,力求通过扎实深入的调研和详尽诚恳的建言,为产业进步、城市向上提供更多助力。系列报道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行业大咖、企业家、产业时评人中引发了热评热议。
生动展示了“制造名城”的产业实力
“该系列报道对株洲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梳理,为大家呈现一个有底蕴、有动能、有实力的‘制造名城’,提振了信心。” 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忠健认为,系列报道采访扎实、形式新颖,以当下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外界阐述了“株洲好故事”,传播了“制造名城”蓬勃发展的良好形象。
“这是一次成功的媒体实践,报道用带有感情的笔锋,揭示了这些产业背后无数人的努力,求新求变,守正出奇,恰恰也体现了在越来越追求短平快的简单粗暴传播时代,深度报道的厚重和魅力。顺便,文字有了,配上视频,一部株洲产业的系列大片也就融聚而来、传播开来。”中经传媒智库专家,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张书乐说。
引发了行业内外的热议和思考
通过“乘风”系列报道,不少行业内外人士展开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该报道,让作为龙头企业也是链长企业的我们,明白了肩上的重任,未来不仅要在技术和产品上保持领先地位,更要在产业链延伸和发展方面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株硬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兴旺说。
“问题找得很准,讲出了企业心声。”看完报道,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肖勇民认为,当前,包括轨道交通产业都面临拓展市场的困难,不是单个企业之力能够解决,需要市级、省级层面给予主机企业、链上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自身要做的就是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变革趋势,不断创新、研发、突破新的更适应未来发展的产品。”他说。
“乘风”系列报道的“声浪”也传到全国各地,得到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金台资讯”转载,引来不少网友建言。
其中,网友“酷酷讨厌洗碗”表示:“不止株洲,河南也是硬质合金大厂聚集地,洛阳钨钼产业实力杠杠的,两地合作或许能让国产硬质合金更上一层楼。”
网友“霸气Alice开心果”说:“轨道交通要火,不能光靠技术革新,还得有服务升级、绿色环保这些软实力。看看株洲,生态赋能才是他们裂变壮大的真正秘诀。”
网友“阳光Tea的Superman”则建议:“株洲轨道交通再强,也怕市场饱和,得早布局多元,像汽车、新能源领域,才是持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