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抖(中间下蹲者)带“粉丝”们在炎陵县乡村桃园拍摄视频素材(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支国 俞强年 通讯员/张和生 谭湘拓
采访阿抖,我们是慕名而去。
这次采访,对于我们都是一次“上新”——阿抖是第一次接受主流媒体专访,我们也是头一回采访农民网红。
革命老区的偏远山村,咋就出了个“百万+”网红?一个五十多岁的普通农民,只有初中文化,何以从贫困中逆袭爆红?阿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中国记者节这天,我们带着诸多好奇,“组团”赴炎陵寻找答案。
大山里的“老师”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下了高速公路,汽车驶入船形乡的挂壁公路。峭壁上辟出的路,仅一台车宽,向山上蜿蜒攀升。一路上林木蔽日,雾气蒙蒙。
翻过山顶的水垅村村部,在森林里穿越,继续往山下深处进发。七弯八拐间,突然一个几乎180度的急弯。山体一转,到了阿抖的家。
房前一块不大的水泥坪,一群人围着阿抖,正热闹地交流。他们是来自茶陵县的“粉丝”,今天特意前来讨教做视频、上抖音的技巧。
“阿抖老师,怎么搞才有流量?”
“主要是这几个方面。首先,你得有看点,你的背景、服装,包括你的演绎啊,都得有看点;其次,你得找好热门音乐,用歌曲引流;还有,注意视频的清晰度,画面太模糊不行,你得学会用剪映软件去调。”
“老师,什么是‘多胞胎分屏’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用我们手机里下载的软件,将视频中的人物分成几个角色。一个人演几个角色,出现在同一个视频画面,服装不同、造型不同,他们之间可以对话交流,一起配合表演。”
“视频剪辑怎么卡到位?”“音乐特效怎么做?”……
这样的问答,这样的场景,以前天天在网上进行,如今经常在阿抖家里上演。
网络短视频和抖音直播,阿抖搞了多年,颇有心得,还摸索总结了一些独门技术。在许多人眼里,阿抖是短视频、多胞胎分屏制作的“大神”,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老师。
就拿“多胞胎分屏”这项技术来说,阿抖在网上探索得比较早,做得非常熟练,经常在视频里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让人耳目一新。不少“粉丝”看了他的视频,向他请教直播和短视频拍摄剪辑的各种问题和技巧,阿抖每天在线授课,跟大家分享心得体会。粗略统计,这些年来,他线上培训超10万人次。
还有许多人,线上学习“不解渴”,专程赶到炎陵,向阿抖当面求教。
来的人一拨接一拨,家里接纳不下。阿抖在船形乡的街上,租下一个闲置的小宾馆,搞了一个视频直播培训基地。
说是基地,其实简陋。宾馆一楼酒席厅,就是教室兼食堂,几张餐桌一拼就是课桌。楼上是宿舍。
培训班每周一期,人数几十人不等。三位“老师”负责教学,阿抖教理论与实操,助理哪尼教运营技巧,另一位助理珍珍教直播技巧和流量变现。周一到周五,集中学习。最后一天,学员们集中到阿抖家,现场感受阿抖视频制作和直播。学员们学习免费,只需承担自己的食宿,每人每天100元。
培训班从去年3月开到现在,办了60多期,培训了近2000人。学员大部分来自外地,年龄大多在五十岁以上,最大的近八十岁。有学员从新疆阿克苏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赶来,还有学员来自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不少学员学习后,成了当地有名的网红。
“大部分学员是农村的,他们那么远,跑到这里来学,挺不容易,我们要毫无保留地教他们。他们学会了做视频和直播,也许就多了一条挣钱的门路。”阿抖说。
拍视频、上课、做直播,成了阿抖的日常。
“直播,现在就是我的‘新农活’。每天,我不是在做直播,就是在教做直播。”阿抖说。
每天凌晨五六点起床,简单洗漱后,搜集素材,拍摄视频,自拍自剪,上传各平台;上午、下午,到培训基地为学员授课;晚上,在家做直播,有时忙到凌晨一两点。
我们采访赶巧,这周天气好,阿抖带着助手上山摘茶籽,培训课暂停一期。
“如果你们下周来,我们培训课要继续开班,就没时间陪你们了。”阿抖笑着对我们说。
逼出来的网红
——有时候,人恰恰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而走对了路
阿抖家的一楼,停放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车旁有两个连体大竹筐。采摘好的油茶籽装进筐,用摩托车带回家,在院子里晾晒。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