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乐
【玩出花样,流量拉满,更能赚钱。】
据媒体报道,在株洲,一出由大学生表演的槚山皮影《大国脊梁:邓稼先》,赢得满堂喝彩。
为何受瞩目?除了红色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攸县槚山皮影外,这些湖南工业大学“星火”宣讲团的学生们,还有个绝活: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人物,用3D技术裁剪、复刻皮纸,用铆钉固定物件活动关节,再用包装设计器具对其每个细节进行上色……
乍一看,只是将全球唯一以“包装”为特色的学校“人设”发扬光大,实质上却找到了一个破圈之点:让非物质文化活起来。
还有进阶手法吗?有,不止能玩,而且能成潮玩。
近日,话题“‘95后’湘妹子进化出了非遗系统”冲上热搜。国家非遗“确山铁花”传人、衡阳妹子“九月@江寻千”就大方地对媒体坦诚:让做非遗头部的人挣到钱,大家就会觉得这个手艺好赚钱,就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何做?玩起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展示在1600摄氏度的铁水中玩出各种花样的场景。事实上,众多把非遗玩成流量密码的网红,都是如此操作。
最近复出的李子柒,同样是用第三视角拍摄她参与非遗体验,从而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沉浸式体验。秘诀在哪?在于她的内容给人一种感觉:换了我,也能一针一线学习蜀锦,爬上漆树收集生漆。
诚然,非遗的传承,需要技艺的打磨,都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如果能快速让人玩起来呢?如在上海的一场国潮文化节中,参与者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古代高尔夫”捶丸的演练中,能不能成功击球入穴,倒不是重点了,主办方通过发放通关文牒,让参与者参加投壶、射箭、捏面人、糖画等活动。
有些非遗,确实没法立刻让普通人“玩”起来,如醒狮、粤剧。广州想了个办法,在各种展会中直接拉上黑科技:用AI共创体验装置,让广大市民一键拍照就变身“粤剧名伶”“雄狮少年”;同时,还借力经营类游戏“时光杂货店”做联动,通过植入藏品收集、技艺学习、趣味问答等游戏玩法,让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
一切都是在玩,传承也就悄然发生。玩出花样,流量拉满,更能赚钱。于是乎,潮到拉风的非遗,也就跳出了“古董”,成了“潮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