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优质文化资源 直达基层机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王秀珊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所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上下功夫,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株洲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构建高品质文化供给体系,推进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多样、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一、以“优质”为着力点,树立精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品思维”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先导理念。

    一是以“思想精深”为灵魂,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创造创新的思想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文化精品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是以“艺术精湛”为追求,进一步提升视听觉审美价值。要不断丰富“文化订单”,创新艺术呈现形式,鼓励创作者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同时,要强化审美引导,加强对社会审美趋势的研判,引导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文化精品。

    三是以“制作精良”为保障,提升文化作品的品质水准。要深入研究群众的“文化菜单”,不断优化制作流程,高度注重细节展现,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提升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呈现效果。

    二、以“直达”为链接点,提升服务质效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减少文化资源流动的冗余环节。

    一是强化供需对接,实现精准服务。要建立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文化资源精准高效配送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更好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无缝衔接,促进优质文化资源顺利进驻城乡公共空间和有效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二是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一方面,要“送文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输送到基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种文化”,鼓励群众从公共文化服务“接受者”向“建设者”转变,持续激活基层文化自我建设、自我服务能力。

    三是突出数字效能,提升供给效率。要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集信息发布、需求反馈、服务预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方便基层群众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文化资源,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快速传递和高效利用。

    三、以“基层”为落脚点,拓宽覆盖范围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依托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设施,拓展学校、社区文化中心、乡村礼堂等场地,充分释放农家书屋、乡村放映院、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平台的文化动能。同时,利用流动图书车、文化大篷车等形式,深入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

    二是统筹基层文化建设力量,夯实基层人才队伍根基。要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汇聚社会力量,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人力支持。同时,要推进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各项文化活动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