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立
港口桥坐落在流经攸县北部的沙河上,西北端为皇图岭镇皇图村下王家村民小组,东南端为皇图岭镇港口村推上村民小组。港口亦称港口上,发源于攸县大桥观音山东南麓的沙河,流经丫江桥、槚山、网岭、坪阳庙后至此河道较宽,水流变缓,在水运兴盛的年代,丫江桥、槚山等地的船舶顺沙河而下,经铁河、绿水可达湘江,因这里离皇图岭集镇较近,逐渐成为人货集散地,形成较大的码头,便之为港口,桥以地而名。
港口桥为五拱紫色页岩石拱桥,桥拱曲面为半圆形,长58.6米,宽5.0米,桥面离沙河河床约7.0米。桥栏和桥面为三合土筑成,表层植入鹅卵石。桥栏两端各有二尊石狮,人们上下桥需攀爬13级石台阶,台阶与桥面中线铺宽约0.4米的“路心石”,方便独轮车通行。桥的迎水面有4个墩台,上、下游各有长约4米的红石砌墙的护堤,东南岸靠港口为洄水湾,护堤墙更长,水也较深。沙河在港口桥上游的丹塘村文家岭有丹陵石拱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下游约2.0公里的富厚村桥头村民小组有窑溪石拱桥。这两座石桥均为紫色页岩材质,现仍能正常使用。
港口桥是皇图岭镇区通往高枧、市上坪等地的必经之桥,离桥的东南端约500米处有三叉路口,往北经大户坪、龙塘冲,可达市上坪、河田、长桥及萍乡东桥的边山等地,往东经天子坪可达高枧、山关、界头及黄丰桥等地。
港口桥桥面用5根木料拼接而成,宽约0.7米。因受沙河涨水影响,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每遇狂风暴雨,常有走在上面的行人落水。沿河村民为此伤透脑筋,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木桥为石拱桥,建设港口石桥的主要倡首人为邑人刘光庭。
刘光庭(1835—1914),字润年,号五十六爷,高枧鹏乐芹田人。芹田是闻名攸县北、醴陵南的鸭苗孵化之地。刘光庭常年做鸭崽生意,需挑着鸭苗经过港口木桥往返芹田和皇图岭墟场之间。有次刘光庭亲眼看见一女人掉入河中,被水淹死。当日,他对天起誓说:“菩萨保佑,日后发了财,就倡首在这里修座石桥。”后来,刘光庭果然交上好运,鸭崽生意赚了个盆满钵盈。于是,他决定兑现自己的诺言,邀请丁文清、刘菊茂等当地富绅为伴,走村串户上门募集建桥资金。
刘光庭等人商定募捐先从高枧东藏富豪欧阳家开始,目标是开头一笔捐款至少要达到300串铜钱。但当他们登门求捐时,东藏欧阳家女主人欧九娘却始终咬定只能捐100串。刘光庭等一气之下,断然谢绝了欧九娘的好意,分文没收。临出门时,欧九娘还打赌说:“鸭崽客,你若修成了港口石桥,我欧家300串铜钱用官杆抬上门。”刘光庭等听着这话没有搭理,心里却打起“响”鼓,如何才能争出这口气?
次日,刘光庭与丁文清又早早起来跑到高枧旸谷里,找到士绅丁岚岩(1848—1913)谈及建桥一事。丁岚岩俗称岚岩胡子,诰封奉政大夫,民国初年,他在攸县、醴陵、萍乡拥有万担田租。他还在高枧建成日式豪宅一栋,豪宅有141间房屋、8个天井。他是清末民初攸县“八大家”之一,为攸县北乡首富。丁岚岩听罢刘光庭、丁文清的介绍,对他俩的胆识与义举大加赞赏,当即捐铜钱500串,增其信心,并表示尽力协助开导高枧士绅富户捐助。刘光庭、丁文清经丁岚岩鼓励后,信心倍增,又来到高枧牛形里富户丁永吉家,丁永吉知其来意后,慷慨捐资400串铜钱。
接受丁永吉的捐助后,刘、丁又马不停蹄返回到茅坪村江背富绅家中。这些富绅听说为修港口石桥写捐,一致拥护。四十八爷当即捐助400串,丁福成捐出400串,丁寿伦捐助200串,丁耀恒认捐600串。
建桥募捐开局即胜,首日就募集到2500串铜钱。当晚,按照丁岚岩的吩咐,成立了建桥筹备会,设址办公,并把捐赠告示张贴在皇图岭、湖南坳、市上坪和高枧等地的交通要道、民居屋场。经过宣传发动,捐款人不断。有一天,刘光庭坐下理发,为接受捐助,竟离座三次。东藏欧九娘眼观耳闻,深为遗憾。一日,欧九娘携带300块银洋,持数封鞭炮,坐着轿子亲自送捐上门。当她取出鞭炮准备燃放时,刘光庭急忙上前夺过在手,说:“鞭炮不必放,礼更不应赔,要不是你促我一把,说不定也不会有今天……”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刘光庭、丁文清等人的主持下,港口石桥终于竣工通行。石桥取代木桥后,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员的往来。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笔者与生产队社员在送征购粮时,常用小角箩挑着三四十斤稻谷,从高枧出发,步行约4公里到港口桥才天亮,趁早赶到皇图岭粮站等候工作人员上班过秤。那时,从高枧山关小江边为供销社用独轮土车运送竹尾、毛竹、冬茅杆、土纸等山货,到港口桥时都应停下来互帮互助。一人在车头前面用劲拉,车主在车后叉开“八字脚”,身体前倾,使尽气力向前推,两人配合,一车土货才能到达桥面。下桥时,正好相反,前面的人应面朝推车人,驼背弓腰,双手紧推独轮车,脚板往后退移,推车人身子向后仰倾,叉开“八字脚”小步慢行拉住土车。上下桥虽然距离不长,只有个别“大力士”才能独自推车上下。因通过的人多车多,桥端路面和桥面中线的“路心石”被磨蚀凹陷出3厘米左右的深槽,车轮只有顺槽而行,想另辟蹊径几乎没有可能。
港口桥的东南端河岸地势较高,视野广阔,为冲积土壤,不易受涝,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这里的居民以邓姓为多,是井头邓氏嗣孙。港口桥的西北端地势较低,是一片约300余亩的平地,易受洪涝灾害,离桥不到100米有座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惦江寺”,是民间祭祀“胡老爷”的场所。这里每年农历七月初六举行庙会,信士云集,热闹异常。桥墩下游约500米,沙河在龙家洲绕了个半圆形河湾,旧时沿河岸及龙家洲屋场筑有堤坝,以阻断洪水入宅。集体经济时期。这里虽为一处大屋场,却分为上龙家、下龙家两个生产队。1975年8月4日晚,皇图岭、高枧、市上坪、黄丰桥等地遭遇百年罕见的暴雨,龙家洲的房屋全被洪水冲垮。灾后,政府统一选定在皇图大队罗嘴场山地建设灾民“新村”。罗嘴场离龙家洲约有2公里,近50年过去了,搬迁到罗嘴场的村民至今没有回迁,但名称仍为下龙家、上龙家村民小组,相对这两个村民组的耕地,其住居地实为一块“飞地”。
因车流荷载大,港口石桥的石材年久风化,1996年,县政府曾拨款3万元进行加固维修。2011年6月24日晚,有一拱自然垮塌,当夜一部摩托车连车带人冲入河中,皇图岭镇人民政府旋即架设便桥保障通行。当年,攸县人民政府投资约210万元在石拱上游约2米处新建了一座长65米、宽7.0米、高5.5米的4孔砼台墩钢筋混凝土预制梁桥,2012年6月2日竣工通车。自此,历经百年风雨的港口石桥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