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广交友,松梅风格不出山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之强

    1

    陈之駓,湖南攸县新市镇钟佳桥人。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五十年。康熙壬申科岁贡,晚年拔为明经。清岳麓书院山长、湖湘学派掌门人罗典赞其为“旷代轶才”。清湖南学政蒋慎斋赞其为“天下奇才”。名重一时的清翰林学院编修《四库全书》总编审李汪度,以学界宗师的阅历和见识,为陈的《岛孙集》作序,推许备至。有不少佳作被当今出版的《湖湘文库》《湖南文征》选编入书,《湖湘文化大辞典》设有陈之駓专条。

    陈之駓自幼聪慧,多与人殊。著名湖湘文化领头人蒋慎斋,康熙年间来长主持乡试,最末见到陈之駓的试卷,阅后盛赞“奇杰之气若鹰翮摩空,古茂之色则鸡彝在望。”意思是陈之駓的诗文造诣极高,惊如飞鸿在天,凌空翱翔,人不可及。一时,陈之駓名动湖湘。潘宗洛(曾任湖广学政)对之駓早有所闻,在一次乡试中,见其试卷,拔为第一。翌日,潘主考集合诸生于试院厅堂,手执之试卷,朗声赞叹“此真秦汉文也”。之駓谦逊,听后即执卷至主考案前说:“某文薄蒙甄拔,甚愧,评骘甚过当!”并点出文中存有一欠妥之处。主考旋即取笔令其改正,再将该文当众朗读称善,赞誉不已。

    2

    读书是陈之駓的最大嗜好。年幼时家贫,无钱购买书籍,闻湘中某氏藏书甚多便上门检钞,只花数月将藏书读尽。牌楼陈氏族谱记载:之駓曾“读书司空山慧光寺,十年不出山。博通群书,务实确解,下笔成章,不假师传。”张玢,湘潭人,1685年进士,是陈之駓受业门人高足弟子,在《养真先生传》中对之駓读书描述最多。称之駓“少读书务确解,心所不安至废寝食”“自少而壮而老未尝一日废学、一日废思。故能贯穿百代,而以其馀力发为制义,则又孤行一世人莫能及也。”足见之駓读书兴趣之浓,刻苦精神之佳。读他残存的一些著述,涉猎之广宽,引经之多杂,用典之自如,也可清楚地看到其见识之渊博。特别是在赋、序、论之类的文章中,更为显突。《岛孙集》卷一收入的《追花朝赋》,表达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追念,抒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为阐发关乎人生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哲学理念,古为今用,随手拈来38个典故。涉及作家庄子、谢玄、郑庄、贺知章、宋濂、刘义庆、李白等14位,引用古籍《搜神记》《庄子》《左传》《世说新语》《唐诗》等 12种。

    陈之駓乐于广交朋友,族谱称其“四方来游,不远千里”。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攸县和邻近县市的文化胜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他经常拜访。除了书院,他喜欢逛游著名的寺庙楼阁。湖南的岳阳楼、天心阁,湖北的黄鹤楼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词赋联。

    在他结交的朋友多是文友。衡山的谭尚箴、谭尚笏、桂阳的郭远、澧州的禇令望,都是陈之駓的学子或文友,均成了清朝的进士、举人。邵阳的车无咎、王元复,衡阳的王敔,均为湖湘文化名人,与陈之駓是至厚之友,被誉为“楚南四家”。李子守、张宏生、彭介眉、刘申生、子羽、刘质先等人,与之多有诗作酬谢及和诗之类的交流……

    3

    陈之駓也爱借物以寄志,这一类赋、序有多篇,尤以松柏和梅是至爱。在《附勃派总录序》中,描述松柏“根抵槃深,枝叶俊茂”并在文尾寄语:“是所望于宗人之能为松柏者”。松、梅的赋性,在之駓一生的为人处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谦(攸县人)在《陈桃文传》中就曾有过这样记述:“先生家无盖藏,俯仰晏如,不受馈遗,门人中非至相契合者,亦必却之。衡山吏部谭从渐省典试归,遣人奉书致金币为先生寿,先生不纳,亦不开视书辞。”高足弟子张玢在《养真先生传》中也曾记述,之駓对“门弟子非其厚契,有馈必却。每当足迹所至,名流请谒以序志碑传,乞者相属,均不计缣酬也。”说明之駓先生也是一名硬帮直性的汉子。

    自古以来,寒窗苦读的士子们都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而科举考试是实现这梦想的唯一通道。论才能,陈之駓“才高学邃”。徐乾学、韩菼两位清代名臣多次写信,劝其入试为官。而陈之駓非其道不从,只是“颔之而已”,坚不出山。

    陈之駓对科举考试并不十分追逐,在《张文寿序》一文的劈头就曾写下“仕不必官,隐不必山”的名句,在《应试》《阻试》等多篇诗作中,留下了“青衣小吏鸟啼倦,白发遇儒鹤膝酸,尺寸前程何所有,受多辛苦一儒冠”之类的诗句。陈之駓辟佛崇儒,以讲经义自娱自乐。他虽然学富五车,但文章“苍古奇岖”且有“离经叛道”之嫌,再加上当时湖南学子赴武昌应试,必须经过洞庭湖,遇上湖水恣肆,需要赌上自家性命,令许多湘籍考生望而却步。湖南考生考试难度也大,考中机会少,所以,陈之駓一直屈居岁贡,至晚年经湖南学政李汪度、蒋慎斋拔擢,始授明经(举人),曾写下《漫歌》一首:身作神仙乐未归,琼林金殿斗奇才。春风寄语司空道,五色荷花贺我来。

    4

    之駓出生攸县县城,五岁移乡祖居。住段公冲,住处附近有个堆湖,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堆湖“古树数株,茂草深碧,凫鹜栖其上”,湖有仙山之迷蒙气韵。陈之駓为堆湖专门写过近千字的《岛孙记》,以上引语皆为之駓在文中对堆湖的描绘。传说之駓幼时每天用木桶作船横渡至堆湖的小山堆上读书。还曾设想在“岛孙设素亭,可坐五六人诗文高尚者”。后来,岛孙也成了之駓的别名。后人将其残存的诗文寿成书,也取名为《岛孙集》。在陈之駓残存的诗文中,记述家乡攸县的作品也不少,诸如《踏灵龟峰》等诗作,都充满着对家乡的爱恋。牌楼陈氏族谱首修于1665年,也是陈之駓主修,当时他刚满三十岁,正值而立之年,并为族谱写下《本家族谱序》,在序言中,称牌楼陈氏“夫唐至明七八百年,尚有恒产未尽。文采可传,斯可见祖宗之泽长,子孙之守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