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度学习”为支点,课程改革有效落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思政课《伟人的足迹》亮相湖南省“传承红色基因,向国旗敬礼”主题教育活动。

    花鼓戏《沙家浜·军民鱼水情》获省一等奖、国家级铜奖。

    通讯员/王亮 张敏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始创于1959年,芦淞区何家坳小学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秉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宗旨,以“国学立品”为办学特色,以教学有质量、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而闻名三湘,成为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老牌名校。

    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最佳的育人路径?

    何家坳小学的答案是: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秉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聚焦“深度学习”主题,重点以优化课程体系、深耕校本教研、赋能教师成长等为关键抓手,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通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双减”要求,促进深度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聚焦“时代新人”,刻画美好学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教育的三个根本之问。学校课程领航团队全面分析原有课程的优势和不足,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梳理出“有志向、有担当、有学识、有活力、有魅力”的“五有少年”毕业生形象。将概念化的育人目标展现为学生心中可参照、进行自我塑造的鲜活形象,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全面发展。

    深化“五育并举”,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优质的课程,才有优质的教育。一所学校只有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以育人目标为导向,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课程功能等特点,将原有的“四类五环”课程体系升级为“晓荷”课程。根据该结构体系,结合学校课程资源情况,对国家基础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融合统整和系统构建,将学校课程划分为基础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与拓展类课程。深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舞台,让每一个生命都能闪光。

    引领“纵深发展”,夯实校本教研

    2022年开始,何家坳小学围绕芦淞区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中心“学科育人”的研究主题,依托“回归课程育人本质,促进深度学习”校本教研项目,构建了序列化组本教研主题,打造了升级版“一三四”校本教研模式,落实“四定五步”的何小集备模式,开展系列化、深层次、进阶性持续研究,校本教研实施逐步趋于品质内涵式纵深发展。

    随着校本教研的有效推进,学校学科团队的辐射引领显而易见。每年多个学科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英语组获评“株洲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数学团队被《湖南教育》专刊报道、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作为区域样板示范展示;学校成为株洲市科学、音乐学科基地校;在近三年省级集体备课大赛中,各学科获奖人数达100多人次。

    此外,学校多次承办市区学科活动,发挥名优学科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如学校开展了至少2次的全市“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教学展示活动;语文组开展了《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古人这样表达思念”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英语组在两年间承担了8次市级英语课题成果推介活动等;学校连续三年承担区级校本教研示范校展示活动,堪称“芦淞范本”。

    创建“活力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晓荷”课程体系、“小荷尖尖,活力四溢”课程理念,以及“五有少年”育人目标中“有活力”的提出,学校教研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反思,提炼了“活力课堂”的特征,将原有的“快乐课堂”升级为“活力课堂”,以“问题活、形式活、评价活”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学校教研室组织各学科团队初步构建了“一三四”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探索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三条教学策略(即确定生活性主题、创设真实性情境、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历经四个环节(即体验合作性探究—解决进阶性问题—开展成长性评价—实现创造性迁移),从“问题·情境·任务”三个维度,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螺旋进阶发展。

    学校核心团队深入学习“深度学习”的专业理论,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研制了《何家坳小学“活力课堂”课堂评价表》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主阵地中发挥实效。

    赋能教师成长,助力质量提升

    学校开辟多元成长渠道,赋能教师成长,提高教师深度育人能力。遵循“抓少数关键,带动全体”的原则,组建校级研究核心团队、学科组团队、教师三级研究团队,落实“深度学习”校本教研;依据教师自身特点,遵循自主需求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打造“动力20、活力30、实力40、魅力50”教师,构建四个层次教师分层培养模式;成立“青年成长荟”,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青年成长荟培训活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良好的教研文化下,学校实现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现出不俗的教研实力。如入职三年的曹楠老师,以全市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语文组第一名的成绩参加省赛,获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教师吴芋颖老师,代表株洲市参加道法赛课获省级三等奖;入职三年的李慧老师参加省教师发展中心送教下乡活动课例展示;入职一年的王嘉蕙老师在芦淞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比武获一等奖等;多名成员在省市区级赛课中荣获佳绩,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课改核心团队成员。

    综合施策“减负提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组织校本研讨活动将作业目标分层、难度分层、形式分层、个性分层,形成了《何家坳小学ABC类菜单式作业设计》模式,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质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作业管理体系,通过每日作业公示、每周作业总结、每月无作业日、每期作业展示等形式严控作业总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形式、作业内容,作业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丰富“双减”形式,学校遵循“尊重差异、多元选择、激发潜能、自主发展”的原则,整合校内外资源,创设了多彩的“晓荷”社团。社团内容丰富,涉及传统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学生可进行个性化选择。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孩子成了“双减”的受益者。

    近年来,学校多名学生在国戏杯中斩获“小金花”奖,并多次在湖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荣获“最佳集体节目”;经典吟诵在省市级比赛中均获一等奖;在湖南省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向国旗敬礼”主题教育活动中表演《伟人的足迹》反响热烈;2023年10月,学校被授予株洲市城区第一批“体育重竞技”“小学西洋乐”“小学戏曲”三大体艺后备人才基地。

    在湖南省中小学生乒乓球、围棋、国际象棋锦标赛、击剑等赛事中,4人获冠军。在株洲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学校篮球、班级跳绳、田径、游泳等成绩斐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陈玉勋同学获得小学男子800米冠军,并打破了当时的株洲市纪录;2024年李涵宇同学再次打破株洲市纪录获得了小学男子800米冠军。据统计,仅在2023年,何小学生获得省级奖项77人次,市级奖项408人次,区级奖项295人次。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也从原来的14.1%上升到23.1%;学生近视率从原来的30.14%下降到16.61%;肥胖率从4.4%下降到4%。

    潜心耕耘结硕果,砥砺前行再启航

    潜心耕耘,必有回响。

    2023年,学校捧回株洲市“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优秀学校牌匾,被株洲市教育局授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点学校”,被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深度学习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学校”。同时,学校的优秀典型经验材料3篇,连续三年(2021-2023)录入全市典型经验资料汇编中,作为示范引领。学校《何家坳小学:在“深度学习”中回归“育人”本真》一文,在株洲日报上大篇幅刊载,反响热烈,广受好评。教师撰写的“深度学习”案例、论文多人获一等奖。

    仅2023年至2024年,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中,多人次承担示范课、展示课,省在线集体备课共7个团队参赛;学校推送了6节精品课;组织32名语文教师,完成了48节省级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录制;2位老师参与由省教培组织去炎陵县送教课例展示;市级示范课6节;区级示范课6节等。

    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实施中,学校不断实现着专业的自我改造,实现了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育人之路漫漫,在教育的道路上,何家坳小学将继续践行五育并举,厚植家国情怀,办一所尊重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自主成长的学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