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版《酃县志》中“八景”记载
李朝事《醽醁泉香》诗碑文
“酃县八景”之“白云灵谷”
钟志刚
脉连南岳余岫,岭接罗霄群峦。原名酃县的炎陵县,建县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是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兼具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历史上素有“酃县八景”之说。
“酃县八景”一说形成于清顺治、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以清代的酃县城为中心,辐射城东、城西、城北的八个著名景点。同治版《酃县志》引旧志“八景”云:
酃醁泉香:在东城内。俗呼龙王井。彻底澄清,甘若醇醪。
梅山朝旭:在城东学宫侧半里许。曙光掩映,山水俱辉。
桃花春涨:城东一里许。悬崖而下,喷雪溅珠,直至桃花源。春雨溪涨,波流涟漪,岸花倒映,秀色可餐。
湘刹夹流:在城西,即湘山寺。孤峰拔起,二水夹流。涧响琮琤,松涛相应。坐对移时,令人躁心俱释。
秋山远霭:在城西。苍山层叠,秋云蜿蜒。高瞻远瞩,杳无定态。
青台霁岚:在城北。每当雨霁,岚翠横空,朝夕移时,景色迥别。
天半晓钟:在城北。危峰耸秀,古刹高悬。清夜钟鸣,响彻云际,若从天半飞来。
白云灵谷:在城北,俗呼“仙棋洞”。岩谷幽深,有石坪坐具,似仙弈处。每当白云缭绕,霖雨可待,俗称“灵谷”。
“酃县八景”称谓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一称谓的正式确立与传播,及至写进方志,都与一位当地父母官有关——
他就是清知酃县事李朝事。
(一)
炎陵有幸,366年前迎来了一位勤政而兼具文人胸襟的父母官。
李朝事,清辽东义州后卫人,一作奉天(今沈阳市)人,贡生。顺治十五年(1658年)出任酃县知县,康熙十二年(1673年)离任,在任长达16年,是清代在酃县任职时间最久的地方官。
当时,酃县历经多次战乱与流寇的侵扰践踏,民不聊生,伤残殆半。李朝事上任伊始,着力安抚民生,招揽流落在外的乡民,励精图治,数年之后,终见成效。随后他又主持修葺学宫,构建大成门、棂星门,纂修县志,施行善政,开展善教,开辟城乡,逐渐变得富庶起来。
正如他诗中所云:“案牍幸抛尘俗扰,咏吟景物有闲霄。”在政务之余,李朝事先后创作了《咏酃县七景》和一首单独的《酣醁泉香》,合在一起,恰好“八景”。
从上述诗文推测,早期称“七景”,后将“酣醁泉香”增列其中,方有“酃县八景”之名。诗文中的景点名称与后来写入方志的稍有不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八景”的形成过程。
李朝事虽不以诗人之名著称于世,但他留存的诗境界不凡。如“咏八景”中《白云灵谷》一诗,将眼前之景与传闻掌故相融合,并借机抒发了“洒润苍生”的宏大愿望,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深岩邃谷郁岧峣,几案烟霞不用招。
风送松声凭远近,云迷柴径乱昏朝。
碁枰一局传仙客,胜概千秋得异标。
共说蕴隆能洒润,苍生霖雨许常邀。
李朝事所作,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酃县八景”最早的诗文吟咏,奠定了它们的文化根基。
清康熙十年(1671年),李朝事主持重修《酃县志》时,将“县有八景”载入“山川志”卷中,让“八景”一说获得正式的官方认可。
(二)
李朝事离任之后,另一位知县林愈蕃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酃县志》之时,却对“八景”之说提出了不同意见:
“宇宙大矣,山川草木,云日烟岚,或千古齐观,或顷刻异致。景物佳处,惟会心人得之。若必刻画一定,则混沌几凿而死矣。乃志家列景,不十则八,众手雷同,牢不可破。宜杨升庵(杨慎)先生有‘安得许多景’(哪里有这么多景)之讥也。酃旧志‘八景’及‘酃县八景’,本欲削去,以邑士重于变旧用,姑存之。正阮生所谓‘未能免俗’云尔。”
林愈蕃等人认为,类似“八景”之说,使得淳朴自然的气息,几乎因穿凿附会而消逝。还引用杨慎的话讥讽道:“哪里有这么多景呢?”
好在参与编修县志的本地人士觉得有助于利用历史材料,虽然有“名士阮咸未能免俗”之讥,最终还是将“酃县八景”在县志中留存了下来。
事实上,李朝事大力推崇的“酃县八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大多得到了开发利用。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酃县教谕彭之昙在李朝事所歌咏的“天半晓钟”之处建起天河仙,既为庙宇,也是学堂,设立了进德、修业二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训导孟文宗重新修缮,又名“云汉学堂”。
李朝事所歌咏的“梅冈朝旭”,当年是城东门外的桃花园。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知县麦连倡议,武举朱光贤与文举贾元贞等人在此修建书院,取名梅岗书院,专供酃县客家子弟读书。
在李朝事之后,当地有声望的文人墨客诸如刘武枚、罗应泰、李超鼎、谭显名等人,都对“八景”进行过吟咏唱和,从未间断。
清代恩贡、酃县人段文光还创作了一首不同寻常的《集八景》诗。它是八则诗谜,一句诗就是一个谜面,可谓“诗中的谜,谜里的诗”。诗云:
红云捧日上梅山,咫尺青台翠霭连。
酒酿甘泉和露湛,桃浮春浪掷珠圆。
谷中云起飞时雨,天半钟来破晓眠。
玉带夹流环佛塔,秋山遥望鹤冲烟。
该诗依次所指的是“梅山朝旭”“青台霁岚”“醽醁泉香”“桃花春涨”“白云灵谷”“天半晓钟”“湘刹夹流”“秋山远霭”。全诗巧妙地将“八景”的内涵与意境融入其中,浑然一体,于今读之,不免为其精巧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此外,“酃县八景”留存了众多的古迹、诗文、摩崖石刻以及传闻掌故,对于炎陵历史与民间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理应不忘李朝事首创之功,也当感谢林愈蕃手下留情,倘若他当年重修《酃县志》时执意将“酃县八景”一笔抹去的话,炎陵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会由此少了些许分量。
(三)
循着李朝事的诗文以及《酃县志》的记载,我试图于古籍之中和那些散落山野的残砖断碑里探寻“八景”芳踪,在漫漶的文字间辨识它们的前世今生。
世事沧桑,古老的“酃县八景”有了不同的身世,但如今仍都是炎陵县弥足珍贵的文旅资源。历经300多年的历史沉淀,它们犹如一坛坛陈酿老酒,愈发充满时光的韵味。
炎陵城西的湘山,乃古称“湘刹夹流”的旧地所在,不但“一峰兀立、二水夹流”的景观依旧生动鲜活,而且成为感受历史与宗教文化、缅怀革命先烈以及假日休闲的清幽胜地。
八景之中的“醽醁泉香”(龙王井),至今仍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上的民众。人们穿行于静谧的小巷内,在井边打水、洗菜、浆洗衣服,仿佛依旧是数百年前的模样,时光未改,岁月如初。
八景中的“梅山朝旭”现今乃是炎陵一中所在地,莘莘学子于此探寻科学真理,攀登人生进步的阶梯。他们在朗朗的晨读声中,稍稍抬起头,便能望见远处亘古不变的灿烂朝霞。
八景之中的“青台霁岚”“天半晓钟”“白云灵谷”等,虽道路荒芜,古迹不存,但自然美景尚在,驴友们时常结伴前去徒步旅行、寻幽探秘。
“八景”中唯有“桃花春涨”旧迹不存。据考据,此景旧址位于县城兰花冲与扶家冲一线,旧时每逢三月春雨暴涨,桃花瓣落至山涧溪水中,岸花的倒影在涟漪中摇曳。建国后,兰花冲筑坝建库蓄水,景观随之坍塌。然而今天的炎陵县已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优质黄桃之乡,中村平乐、垄溪仙坪、下村坳头、十都瓜寮皆是赏花的绝好胜地,桃花春涨的美景又随处可见了。
或许有一天,李朝事笔下的古“酃县八景”会再度青春焕发,美丽蝶变,呈现出更加旖旎动人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