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华
他,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第一代移动电台的生产试制参与成员;他,是中国战术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奠基人;他,是一个从株洲攸县小山冲里走出去的“老通信兵”。他,叫做李进良。
“曲线”参军
1929年,李进良出生于攸县银坑。1947年就读于长沙广益中学高32班,194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求学的李进良,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雄心,响应号召报名参军。结果,同年级只有3人如愿入伍,李进良落选了。
不久后,李进良从清华大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天津电工二厂,专门从事生产抗美援朝军用电台,并参与到抗美援朝第一代移动电台的生产试制工作。
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背着个有点像十字架一样天线的通信机并豪迈地喊出“向我开炮”,那款通信机就是李进良参与开发生产的第一代产品。
有一天,李进良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以技术团队身份前往朝鲜战场指导维修电台。就这样,他终于如愿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初入朝鲜
那是一个清晨,李进良一行换上军装,从丹东出发,乘闷罐子火车跨过鸭绿江。黄昏时分,火车抵达平壤。
城市里,到处断壁残垣,电车轨道被炸得像蛇一样弯弯扭扭,没有行人,灯光暗淡,李进良一行被安排在牡丹山半腰处歇息,次日赶赴志愿军司令部。
李进良和设计科科长胡金轮被分配到了前线的20兵团,与八个通信兵一起找到一处没有人烟的山坳。大家伐木辟地,搭建两个草棚,一个棚子搭个通铺、垫上稻草用来睡觉。另一个棚子则是工作间,用树枝和板子搭个工作台,因陋就简开始了维修电台工作。
战火洗礼
敌军战机时常来袭,轮番轰炸,通信兵们不但要躲避炮火,还经常要深入前线坑道检验设备效果。
在前线,李进良总计修了一千多部各种各样的电台,最多的是702步谈机,其次是2瓦短波电台。他对每一种故障都做了详细记录,并找到了导致通常故障的产品缺陷,加以改进。
抗美援朝期间的通信器材,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这些无线电台在通信效果上并不比美国差,其中702步谈机甚至比美军同类电台BC-322还要好用。但是,当时的电台并不好操控,报务员操作电台要非常精细调谐旋钮才能找到信号,而且要始终把手放在旋钮上,怕信号“跑”了。只有老报务员才能很快找到电台,熟练地保持信号。
回国之后,李进良就带着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寻找“病因”。通过他的努力,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克:通过提高了电台度盘与可变电容器的精度,解决了“信号难找”的弊端;排除振荡回路的温升频移,解决了“反复微调”的麻烦;将变压器全密封,彻底解决了断线问题……
硕果累累
战场上的经历,让李进良刻骨铭心。自此,他把军工通信视为奋斗一生的事业,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机载电台、舰载电台及参与研制八一型、小八一型、单边带等三代师团电台,硕果累累。
近二十年来,李进良对移动通信领域的民族产业崛起又寄予极大的关注,并为之倾注心血。
2010年,李进良荣获WAPI产业联盟颁发的“WAPI终身荣誉奖”和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授予的“推动我国3G发展杰出贡献人物奖”;2018年,荣获上海全球虚拟现实大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这些,都是对李进良技术报国的最好嘉奖与佐证。
2023年1月19日,李进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辞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