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
说到蔡承植,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并不太熟悉。就连他的家乡攸县渌田镇,知道蔡承植的人也不多。因为乡村振兴工作,我头一次来到了渌田镇潞甫村,头一次与蔡承植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潞甫村的县道边,一栋房屋上挂着一块牌子,提示“蔡槐庭故居”就在附近。右转进入一条小道,再下一个坡,几棵年代久远的大树立于道路两旁,与周边的旧房子和残垣断壁很是相搭。这就是蔡承植的故居。
【曾被誉为“清廉第一”】
蔡承植,字槐庭,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出生于潞甫村,明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过户部郎中、嘉兴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太仆寺卿等职。
蔡承植任嘉兴知府时被誉为“南方郡守四君子”,后人称之为“清廉第一”。邻居说,蔡承植故居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为私塾,建国后成了生产队的仓库和集体食堂。虽然已是破败不堪,但故居大门门楼,如今依然雄伟挺拔。
迈步跨入大门,从里往外,放眼望去,青砖黛瓦,视野开阔。尤其是这拱门,古朴中透露着坚毅,如同蔡承植的品格,令人油然而生一股敬畏和景仰之情。在这里,我也收集到了几个蔡承植为官的小故事。
【惩治恶少快、准、狠】
蔡承植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以秉公执法、惩恶扬善著称。他在一次巡查中,查得一朝廷高官之子横行乡里,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草菅人命,民众敢怒不敢言。蔡承植查实恶少的罪行后,立即依法将其就地正法,来了个“先斩后奏”,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恶少的高官父亲连疏通关系找人“了难”的时间都没有,恨得咬牙切齿。于是,时时、处处、事事报复蔡承植,给他“小鞋”穿,经常在皇帝面前说蔡的坏话。蔡承植知道自己“得罪”了这个高官,只好告假返乡,以此远离小人,躲避祸害。即便这样,这位高官仍然没有放过蔡承植,诬告他在家乡“招兵买马,企图谋反”。皇上派人到蔡家一查,只见蔡承植素餐布衣,坐禅念佛,并无谋反形迹。皇帝查清真相之后,授予蔡承植“先斩后奏”之权,并把诬陷蔡承植的那个高官革职查办了。
【“十里一亭,五里一碑”起源于他】
蔡承植以“为官只能为民之役,哪堪称人之父母”为信条,心中时时装着老百姓。
众所周知,攸县黄丰桥镇、柏市镇、漕泊乡、鸾山镇地处高山峻岭,自然条件恶劣,但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矿、木材、楠竹“四宝”。当年身为太仆寺卿的蔡承植奉旨巡视南方四省回到了家乡。在此地考察时,时值盛夏,见乡亲们长年在山上野外劳作,顶酷暑、冒严寒,风吹日晒雨淋的,连喝口水、歇个气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他便对地方官员讲:“地方官就是为民办实事的,在有需要之处建个亭、方便百姓有何难?”两个月以后,在山岭上果然建了好几座歇凉亭。自此以后,在攸县境内,十里以内建个亭,五里以内立块碑成为惯例。这就是攸县流传民间的“十里一亭,五里一碑”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攸县许多地方还保存着凉亭和路碑的痕迹。
攸县自古即为“鱼米之乡”,湘潭是攸县谷米最大的销售市场,可是在湘潭却没有攸县泊船的码头。蔡辞官回攸县后,与湘潭官绅协商,辟湘潭码头,供攸县运粮船只停泊。又倡修安都(今上云桥)毓陂,灌溉田千亩。蔡承植心中装着老百姓,百姓也非常敬仰他。他为民排忧解难、办好事实事的故事,一直为家乡人们津津乐道。
【带头过紧日子】
据《蔡承植传》记:“公素性淡泊,持身俭约,宴客外,举家蔬食而已。居官数十年,萧然与寒素无异。安城刘泸潇先生称他为清廉第一。”浙江嘉兴历来为富庶之地,富裕人家和各级官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蔡承植上任嘉兴知府后,以清廉化俗,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头践行过紧日子,使得当地豪绅和官场奢侈浪费的行为和现象大大减少,节省俭约成了风气。
蔡承植精识禅学,广结善缘。他对戒杀和素食非常注重,以亲身实践劝告他治下的各级官吏和民众,因而嘉兴一带祭祀风气为之一新,再不以杀牲及荤菜祭神了。当时南方郡守中有“四君子”之称,蔡承植名列“四君子”之一。蔡承植任户部郎中时,管理甘固镇等地粮储,清屯政,调边饷,理盐法,颇有成效,所辖官吏,多能严于律己,不敢骄纵枉法。
辞官赋休回来家乡,蔡承植住的仍然是陈旧的土房,非常俭朴。后辈们多次想要为他造一栋像样子的砖瓦房,屡屡被他阻止。儿孙们通过努力,并得到各方支持,建成了一栋四进官厅,牌坊上有“大夫第”三个大红字,请他入住。蔡承植始终不为所动,仍留在旧土房里研诵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