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链协同” 构建人才友好型城市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陈聘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持续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株洲通过强化“四链协同”,营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氛围,正奋力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创新之地、人才安居之地。

    一、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打造人才“强磁场”

    聚焦株洲重点及优势产业,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

    点对点引,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举办名校学子进名城、名城进名校系列活动,搭建重点产业和名校学子之间对接的桥梁,进北京大学、赴西安交通大学,引才活动场场爆满,仅西安一场收到7895份简历,制造名城一时风头无两。“智汇潇湘 才聚株洲”、大学生暑期实践营,2000余名名校学子走进株洲、了解株洲,助推株洲人才引进数量屡创新高。

    抓重点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着眼产业人才培养前端发力,依托九郎山职教科创城丰富的职教资源优势,推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开湖南高职院校升本之先河,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湖汽职院、湖南工大设立航空工程学院、空天技术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方位留,渲染人才友好型氛围。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常态化走访联系专家人才。开展“游子关心”行动,为株洲籍在外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做好人才服务工作,通过人才认定、租房补贴、人才沙龙构建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全链条。着眼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精准服务,发放购房补贴7050万元,建成人才公寓9726套,人才驿站年平均接待人次超过2000,为赴株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立足人才链优化资金链,把牢资金“定盘星”

    立足产业人才需求,构建政策、项目、金融产品等多层次资金扶持体系。

    支持柔性引才。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柔性引才制度,通过项目合作和智力服务的形式,对企业、科研院所灵活引进的专家学者予以资金支持,近年来引进3位院士团队在株洲设立工作室,为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柔性引才提供专项补助230万元。

    落实项目支持。实施“双创精英人才计划”、“小荷行动”等项目评选,每年评选30名科技人才及项目团队,10名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及团队,对引进的高精尖人才团队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建立人才梯度扶持机制,真金白银落实人才补贴2043万元。

    健全资金体系。建立集人才贷、信用贷、创业贷于一体的金融体系,赋能人才发展,其中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信用贷额度高达 500 万元,创业贷额度提高至个人 30 万元、企业 400 万元,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人才、服务人才的一条龙金融产品,满足各类人才从消费到创业的全面需求。

    三、深耕创新链厚植产业链,激活产业“新引擎”

    打造青年创业品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青年创业高地呼之欲出。通过举办优势产业细分领域品牌赛事,实现以赛促创,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斗应用专业赛,72所高校院所参与,368个项目进入初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赛道,依托株洲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引进AIGC优质项目团队落户株洲,“一见倾心”株洲文旅宣传片点击破百万,和九郎山职教科创城紧密合作,培养视频剪辑人才,“北有马栏山,南有九郎山”雏形初现。

    新型研发机构磅礴奔涌。支持成立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大力扶持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建设,近三年共建成专家工作站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依托校企联合、校地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株洲航空产业研究院等接连落地,整合聚集创新要素,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成果转化体系日渐完善。围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组织开展人才引育、成果对接等“破茧”活动60场,对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1000余项,90多个项目落地株洲,成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中车株机研制的“国能号”12轴机车在神骅线上牵引万吨纵横驰骋,湖南安装在阿曼的输水项目全线贯通,将自主研发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建设政策友好、创业友好、平台友好、服务友好的人才友好型城市

    政策友好。以株洲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升级和完善“人才30 条”政策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领军人才,定期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靶向引进紧缺人才。完善和落实安家补贴、博士引才补贴等奖补机制,强力集聚青年人才。锻造职业技能人才赛事平台,擦亮“株洲工匠日”品牌、开展“株洲工匠”评选等,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优待厚爱企业家,持续举办“政企早餐会”,畅通企业家建言献策渠道,形成意见督办落实闭环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持续向用人主体松绑放权,完善人才评定和激励制度。

    创业友好。岳麓峰会上,湖南向全国大学生发出邀约,希望“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南创业”。株洲将探索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结合天使基金、“先投后股”资金池等基金丛林体系,为来株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加快高校院所、园区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设立“创业助理”,为创业者提供法务、财务、政策一条龙服务。依托科创基金港成立的契机,积极对接大学生创业团队和金融机构,助力开拓市场“首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创业生态。

    平台友好。充分利用湘籍名人、校友厂友等资源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用好重大活动平台,通过轨博会、北斗峰会等契机汇集产业人才,通过人才峰会、建立专委会等形式开展人才对接和招才引智活动。加强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自主培养平台的支持力度,强化校地合作,推动更多的名校和研发机构资源下沉株洲,设立分支机构,以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服务友好。围绕各类人才需要,建立从住房配套、学术交流、到文体活动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人才驿站建设,探索实行人才公寓“筑巢”计划,盘活市县两级闲置公寓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发定制人才公寓。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学术沙龙,神农大讲堂等交流培训活动,通过厂BA、航空嘉年华、青年夜校、520青年人才婚礼等文体娱活动、设施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打造和擦亮人才友好型城市品牌。

    (作者单位:市贸促会)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