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王杨杨
皮影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攸县槚山皮影戏就是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很难沉下心去学习一项传统文化。槚山皮影传承人宁曾伟雄无奈地说,皮影戏因工序繁多、流程复杂,面临着“无人演、无人看、无人传”的“三无”困境,存在日渐走向衰落的隐忧。
近日,在株洲市第八中学,由湖南工业大学“星火”宣讲团表演的槚山皮影《大国脊梁:邓稼先》剧目,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无人传”到满堂彩,这背后是我市高校才俊,巧用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出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子。
工大学子立项传承槚山皮影戏
一次偶然的外出游玩经历,湖南工大学子杨鹏飞走进攸县,被槚山皮影戏精美的做工和独具特色的唱腔深深吸引。了解到该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时,他决定同湖南工大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学长学姐们,一起为皮影戏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在槚山皮影被该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立项通过后,“星火”宣讲团的成员每月定期下县向宁曾伟雄学习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技巧,同时,不断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对剧目进行创新。
传统的槚山皮影皮纸,均为手工制成,工序纷繁复杂。最早的时候,他们完全是凭着一腔热爱独自摸索。他们走进小学,为孩子们带来皮影戏演出,所有的道具都是亲手制作,手法略显粗糙,台词也是完全由自己编写,没有巧妙的构思。但是这样的表演却依然获得了小朋友们的喜爱。在表演结束后,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问能不能把小皮影道具送给他们。那一刻,成就感在湖南工大青年志愿者心中油然而生。
打开思路,让传统文化“赶潮出圈”
然而,潜心钻研任何一门技艺,也终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的。杨鹏飞说,皮影戏难以传承的根本原因,在于年轻人认为该技艺不赚钱,而且是带有“土味”的老艺术,如何与当下的快节奏兼容,使其焕发生机,成为他们头疼的难题。
“在学校的扶持下,我们带着改良的皮影戏,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一定关注。”杨鹏飞表示,项目得以立足后,他们又四处表演,不断尝试融合现代潮流元素,比如将年轻人喜爱的励志故事、红色故事与卡通动漫相结合,因此慢慢“出圈”。
此后,在宣讲团副团长廖文提出用现代工艺改良槚山皮影的建议下,大家的思路进一步被拓展。
“我们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人物,用3D技术裁剪、复刻皮纸,用铆钉固定物件活动关节,再用包装设计器具对其每个细节进行上色,同时还要有同学负责编写故事脚本。”廖文与团员们感慨,他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创新资源,对表演进行二次“包装”。如今的槚山皮影,已从传统的“土味”表演,逐步转变为融合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新潮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