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盛荣
通讯员/彭新华
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被称为“5+2”“白+黑”的人,电话24小时开机,有事随叫随到;
他们是学生们难过时想起的“树洞”,迷茫时的青春“摆渡人”,彷徨无助时的“救星”。
他们是学校的辅导员。近日,记者跟随他们工作的脚步,去感触和了解他们的故事。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80后”王伍燕是该校机电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见到她时,是早上8点。她边吃早餐,边跟同事商量着这一天的工作安排。
8点半,她开始检查院里各班学生早课情况,一层楼一层楼爬,一个班一个班查。
9点半,她才回到办公室。此时,陆续有学生来访,有送文字材料的、有汇报活动情况的、有要调解矛盾的……
10点半,王伍燕站起身来,“要到学校的另一栋楼开会”。而下午的第七、八节课,她还要给学生上思政课。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王伍燕说,“忙,其实也是一个自身‘幸福工程’的建设过程。”
“燕姐,等第八家分店开到株洲的时候,再来向您报喜。”在王伍燕的帮助下,数控1702班学生游宇翔自主创业,3年时间开了7家湘菜馆分店,给她发来短信。
2019年,她打造的“我为祖国献热血”主题活动,累计献血量突破40万毫升,刷新了株洲市高校无偿献血记录,学校也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奖。
辅导员全燕利则递给记者一张表,上面记录着她昨天下午和晚上的行程——
下午1点,约学生谈话;下午2点,到教室听课;下午3点至5点,写、改、上传新闻稿;下午5点至6点,检查寝室卫生;晚上7点,在家电话调解学生间的矛盾;晚上9点半起,电话查寝;22点35分,最后一个晚归学生签到。
这么忙,源于辅导员的职能。按照国务院相关规定,辅导员的一项职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帮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
“我有几个学生,毕业后进了中联重科,目前服务于‘一带一路’项目。”说起这些,全燕利语气中充满成就感。
“特别能琢磨”的探索者
一茬接一茬,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在日趋变化。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怎么变?啥样的技巧最有效?辅导员们成了工作中“特别能琢磨”的探索者。
“这些孩子处于半大不大的年龄,体现出很强的矛盾性,既有极强的权利意识,希望被尊重,又在生活上有困扰、思想上有困惑,需要被引导。所以我们的工作特别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正是因为号准了学生的“脉”,全燕利早已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全妈、全妈……”几乎每个周五的晚上,学校操场上都能听见这样的声音。“全妈”又在进行“步聊”了。
“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散步,边走边聊,有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解决困难。”全燕利笑着说,“可能有点妈妈式的唠叨,所以被同学们喊‘全妈’。我可是‘90后’呢!”
不再是捧着小本儿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如今的辅导员们开辟了时髦的思政工作新阵地。
说起学生的爱好,王伍燕如数家珍:“上一茬学生爱看《鬼吹灯》、玩‘王者’,现在的学生爱穿越,迷‘黑悟空’……要跟孩子聊天总得有些共同语言吧,不琢磨怎么行?”
如今,不少辅导员都变成了学生眼中标准的新“四有”青年:有qq、有微信、有人人、有微博,全方位的装备让他们不仅在交流工具上和学生零距离,也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接受、喜欢的方式开展。
与学校一同成长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压力之下,这些辅导员在以什么样的状态前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和一些辅导员深入接触,发现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更多的是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历练,这让他们不断成长、成熟,成为学生心中可以信赖、值得尊敬的人,也成为学校不断前进的动力源之一。
“张哥”是同学们对辅导员张石生的称呼。2019年,他入职学校。此前,他是一名警察。
“当辅导员特别锻炼人,在引导同学的同时,自身的成长是同步的。”张石生说,自己的职业能力、素养都获得提升。
这种提升,离不开学校关怀。
“2023年全年,校领导跟各方积极协调,共派出辅导员参与各类学习培训60人次。不仅协调,还亲身参与。2023年7月,全国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能力培训班开班,校领导全程陪同学习,并为我们布置假期作业……”全燕利说起校领导对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可谓如数家珍。
为提升辅导员能力,2024年起,学校计划投入150万元,支持10个辅导员综合发展团队建设,每个团队支持15万元。
这种提升,还有“以老带新”的传承。
2022年9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五号会议室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了新任辅导员文冬和王伍燕结成师徒的珍贵一刻。从这以后,“老王”如春雨般滋润着徒弟“小文”。目前,“小文”已经能够独挡一面。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学校的相关工作也收获多多,2023年,荣获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24年6月,荣获湖南省第十届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优秀组织奖……
学校升格职教本科后,下一步,辅导员将有新任务、新征程。但有一点不会变:他们“浸”在学生中间,为青春“摆渡”,年复一年,扶助一批批学子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