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劳动+”育人之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何家坳小学学生学习制作菌包。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成小燕

    11月13日,株洲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湖南汽车工程大学附属中职(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举行。

    当天,参会人员还前往省、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天元区新马小学以及渌口区明德小学进行了现场观摩。

    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爱上劳动教育,掌握更多生活技能。

    传承地方文化特色

    近年来,我市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通过全方位联动、多要素支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比如不少学校结合株洲神农福地、制造名城、红色热土等本土资源,开发了具有株洲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看我捏的小猫菜碟,好看吗。”作为醴陵市的一张“名片”,醴陵陶子湖学校有了“TAO陶美育·三点半课堂”特色课程。该课程每周开课,教孩子们陶瓷欣赏和制作等,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在陶艺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拍、搓、捏、画、剔花工艺、丝网印等多种陶艺技法制作作品。他们还将陶艺、阅读和醴陵文化完美结合,绘制了陶艺绘本与作品。如《小王子》主题陶瓷盘、寓言故事剔花工艺瓷盘、龙年盘、端午粽等。学生们在学习陶艺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还与周边陶瓷企业合作,为这些小“工匠”精心设置陶艺作品展厅,每学期布置“小小艺术家”陶艺展。

    芦淞区白关中学结合服饰产业,开设了服饰制造职业教育课程。学校负责人表示,经常组织学生前往白关服饰产业园参观,让同学们了解了服装设计、制版、打样、裁片、缝制、后整等工序组成。

    市三中、石峰区九方小学基于“工业特色”的“院士进校园”工业生产劳动课程、轨道交通制造体验课程,炎陵县鹿原中学基于“炎帝文明”的农耕文化课程等,都让同学们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

    校内“开花”校外“借力”

    荷塘区黄塘小学的百草园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认识了各种花卉、蔬果,甚至认识了中草药。同学们定期锄地、拔草、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习性和品质,把所学写成观察日记、制作科学小报。记者从荷塘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区各中小学均设有劳动实践基地。

    天元区白鹤菱溪小学通过制定《学生劳动技能进阶及实施评价办法》,开辟1900平方米的“小菱角种植园”,为农耕教育的落地、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充分空间。

    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则在校外荒地上开辟庄稼地,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在学习之余强化劳动教育,孩子们享受到的不仅有种菜的乐趣,还有收获的喜悦……

    没有足够的场地也没有关系。

    日前,芦淞区何家坳小学多个班级的“种植爱好者”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荷塘区的一家菌业公司,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向同学们介绍了蘑菇种植的程序,带学生观看了蘑菇包的原料。在专家的示范下,学生们还动手体验了制作菌包。

    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东校区则与“一墙之隔”的市农科所结对,同学们走出校门就能体验农活,了解农业技术知识。

    特色课程亮点多多

    市教育局学生工作科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株洲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株洲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了全市劳动教育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统筹指导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制定了校本化劳动教育清单,60%的学校研发了劳动教育校本教材。通过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已开发株洲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共计500多个。

    同时,通过加强融合渗透,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开展“劳动+文化”“劳动+生态”“劳动+志愿服务”等融合教育,开展了各类劳动实践。

    目前,天元区、石峰区、渌口区等3地获评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区,醴陵板杉中学等15所学校获评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攸县、芦淞区被评为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县,市二中等40个学校被评为市级劳动教育实验校。

    多重保障不断提质

    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近两年来,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多次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全市有300多所学校派员参加了培训。同时,教育部门还鼓励学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专家或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资金支持上,近3年来,市本级财政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全市劳动教育基地认定和市本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石峰区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区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醴陵市投入了200多万元用于校内劳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攸县投入100多万元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内劳动基地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