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定
读到姚天元先生的诗文集《流金岁月》,很是兴奋。几十年前,我们先后离开株洲,他去了上海,我去了深圳,再未见过面。好在有了网络,我们通过微信经常联系,问候。他的这本《流金岁月》可以说是他在流金岁月里写下的文字,非常珍贵,有值得珍惜的见闻,有刻骨铭心的情感,有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我特别喜欢他的短诗,诗意醉人,情感深厚,语言淳朴,正气凛然,载诵回环,不忍释手。如在鲁迅先生的塑像前,他伫立着,神思飞扬,一腔正气,字字铿锵——
题先生塑像
你侧耳听过午夜的惊雷,
你注目瞩望过祖国的黎明。
为什么当阳光撒遍大地的时候,
你依然保持着沉思的面容?
啊,新的历史不是一块水晶体,
就是水晶体,也会含有杂质和灰尘。
但愿我们拥有你成熟的大脑,
但愿我们拥有你犀利的眼睛。
他是十分崇仰鲁迅的骨气的,其实他的一腔正气,在诗里已经铮铮作响,他认为即使是水晶,也会有杂质,对胜利,一个成熟的革命者,是不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的。姚天元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正气凛然,读过他的诗文的人,多有同感。他为人刚正不阿,观其书如睹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
再看《乡情》,诗中把朴实、坚贞的乡情,升华为形象的村姑对爱的专一和守候,纯净、始终不渝。这一升华,如一泓清凉纯净的山泉,洗涤人们的心灵。
乡情
慢悠悠,一千五百年,
你始终如一地伫立湖滨,
穿着如许单薄的衣衫,
苦等出征戍边的离人。
太累了,回房去躺会儿吧,
你怕错过那企望的时辰;
太累了,坐下来歇会儿吧,
你怕误认了湖上的归篷。
春迎江南草绿,
秋送燕过金陵,
夏夜情长恨夜短,
立尽残阳,站彻严冬……
贫寒的姑娘,
赤诚的心灵。
多少情侣从你身边走过,
默默地,校正着爱的天平。
再读他的《太阳雪》更是使人震撼——
太阳雪
下雪了
你离开我
去远方
你轻轻说
我会回来——
等着我
雪在消融
一洼洼
蓄满离人泪
一握手
也许是再见
也许是永别
太阳,雪
殷红的雪太阳
惨白的太阳雪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受,人生既有离人伤逝,也有久别重逢的期待,“殷红的雪太阳,惨白的太阳雪”,诗意的概括,两种刻骨铭心的情境,读之既难忘惨白的太阳雪,也期待殷红的雪太阳。生离死别,刻骨铭心,读之嘘唏!
写诗与写文章不同,有如米酒跟饭的区别,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是诗的特殊功能,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就难以做到。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所说,“比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果作画,就只能表现‘一声’,‘三声’如何表现?”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所谓以血书,指不同人格、气质、思想的诗人,他们的诗里的“血型”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说,任何时候,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人的气质、个性,是特定的,拿不走的。
杜甫是个热心肠的人,其诗瘦硬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深以穷苦百姓为怀,王安石学不到。刘熙载说,“公惟冷面”,有“拗相公”之称的安石,不能得其堂奥。又,“东坡放翁两家诗皆有豪有旷。但放翁是有意要做诗人,东坡虽为诗,而具有夷然不屑之意,所以尤高。”(刘熙载《艺概》)可谓“势不两立”。
姚天元先生的《流金岁月》,我看都不是兴之所至,立等可取的“速写”,而是生活中所见所思,触发他的诗的灵感,喷发而出,欲止而不可止。读他的诗,使我想到,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有些人无岁不诗,或无日不诗,一点肤浅感受,挥毫写来,书之以赠人,自以为得意者,俗不可耐,吾不效也。
另外,姚先生的《哦,教师》《湘南印象》《真理的造型》《盲人小歌手》《阿诗玛》……都是欲止而不可之佳作,因篇幅有限,不一一点评,饶舌几句,不当之处,请姚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