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陈蕊
农田集中连片,沟渠水系连通,农机大展拳脚……对于醴陵市粮农来说,春种秋收变得写意。
醴陵市现有耕地62.34万亩,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13万亩,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4个等级,有效增加粮食产能20%以上。
目前,该市在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共2.05万亩,总投资571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山塘改造、修建灌溉渠等。
增加了种粮投入产出比
走进醴陵市石亭镇樟树村,一块面积近1000亩的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
这是该市去年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千亩示范片,总投资623.59万元,今年秋季收割了交付以来的首茬水稻,显示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提高至570公斤。
“现在地连成一片,植保无人机等大显身手,种地可省事了。”谈到今年水稻丰收,樟树村种粮大户汤申杨对高标准农田赞不绝口。
樟树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过去,村里耕地高低起伏不平、零零散散,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播种插秧全靠人工,费时费力,而引水灌溉则成为粮食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村里耕地连片,水渠畅通,种粮人底气更足。”他说。
这是醴陵市建设高标准农田绘就好“丰”景的缩影。在该市东富镇西林村,只见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良田美景”尽收眼底。当地村民以“稻菜”种植方式,实现一田双收,昔日的“巴掌田”“望天田”,如今变成了效益倍增的“高产田”,
“虽然前期雨水天气带来一定影响,但沟渠畅通、排水及时,仅早稻的平均亩产就达到了500公斤,是个丰收季!”西林村新农人张学文说。
近年来,醴陵市在突出连片规模治理,通过小田改大、互换并地、拉方平直等方式,形成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还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从“天说了算”向“地争口气”转变。
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醴陵市创建了以泗汾镇为核心的省级粮食万亩综合示范片,以均楚镇为核心的市级粮食万亩示范片,孙家湾镇文家湾村双季稻千亩示范片等,去年粮食作物总产量超48万吨。
打通了农机设备下田之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随着晚稻颗粒归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好好时机。
11月15日,醴陵市泗汾镇陈家垅村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二期)建设现场,7台挖土机同时作业,正进行耕作层剥离和田块整治,工人们在田埂放线定位,新修整的田块已初现雏形。
该项目主要涉及泗汾镇陈家垅村和何田社区,建设内容包含田块整治1586亩,修整骨干山塘2座等。此前,这里的农田高低不平、地块细碎、道路狭窄,收割机开不进来,甚至有部分田地因基础设施不达标,难以耕作,被迫抛荒。今年12月份项目完工后,小田变大田,沟渠成网,有利于零星土地集约化生产、高效化种植、社会化服务。
“集中连片、规模推进”——这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
来到醴陵市明月镇,农田阡陌纵横,收割完稻子后,留下整齐的稻茬,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早稻亩产达到500公斤,中稻和晚稻则更高。”当地新农人易新伟介绍,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2800多亩农田,长期工仅8人,农忙时请20名零工,种地变成了容易事,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他说。
目前,醴陵市2.05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正加快建设,力争在明年春耕前完工。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各类农业机械派上用场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项目区内粮食耕作机械化的普及,更多农民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业实现从“指望经验”到“依靠数据”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