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星平
近期,云南富宁县一中的学生因质疑学校资金分配问题而掀起舆论风波。尽管当地教育体育局迅速回应,澄清相关事宜,但这一事件无疑对教育管理者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尖锐拷问。
在教育领域,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前有学校食堂惊现臭肉,后有学校设施破旧不堪,这些事件无不折射出教育管理者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理念上的苍白无力。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应首先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求,但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
此次富宁县一中事件,虽然官方回应已对资金去向进行了解释,但“具备正常住宿条件”的表述仍显含糊其辞。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期待。一个温馨、舒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才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石。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公布更详细的宿舍情况,说明学生的住宿条件,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相反,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吐槽当成改进工作的方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不满,正是对学校管理和资源配置的一种鞭策。学校不但不能处分这位学生,反而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深刻反省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校“硬件”和“软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制度的共同努力。学校应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权益放在首位,确保各项教育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监管,防止教育资源被滥用或浪费。
总之,“以学生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成为教育管理者行动的指南。学校应将这位学生的质疑视为一种警示,今后积极改进管理和资源配置,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质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对未来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