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克勤
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写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我而言,人生紧要处的两步,都是从祖安中学迈出。那依山伴河、园林式的祖安中学——我的母校,是我的福地,是我曾经奋斗拼搏的舞台,是我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两次从祖安中学出发,一是高中三年,跳出龙门,二是四年考研,跃上更高的平台。祖安中学,见证、陪伴、庇护了我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一)
1988年,学校的名称由茶陵县第一职业学校复名为祖安中学,我作为学生代表在复名庆祝大会上发言。这份荣耀,至今珍藏在我心底。我当时是高三文科班的班长。不隐讳地说,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我们前两届高考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都剃了光头。全校师生背负着压力,积攒起韧劲,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努力地教,努力地学。就寝熄灯以后,我们常常躲过值日老师的检查,点起蜡烛或揿亮手电苦读。疲倦时,我哼唱小曲:“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人里头数不过高三学生苦!”
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和期望,我永世难忘。我记得1988年12月22日傍晚,高三班主任徐珍华老师操起理发剪,给我们五个留着长发的男生剪发,让我们节省时间和金钱。徐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饶有风趣,但那时却俨然成了一名熟练的理发师。随着剪刀“咔嚓咔嚓”响,我们的头发飘然落地。徐老师一边剪一边意味深长地说:“我让你们焕然一新!”高考,学校考上了三个大学生,都出自我们班,我名列第一。临别,徐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
我从祖安中学出发,跳出了农村,第一次坐火车到达城市,读师范专科学校。大学三年,我担任过班长、学生会学习部长和校文学社社长,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分配到茶陵县八团中学任教。
八团中学位于群山环绕的一座山谷中,条件恶劣,消息闭塞,学生基础较差,读书积极性不高。我认真教书,传授知识;课余,带领学生们登山,眺望山外的世界。
我看着周围的大山,时常发呆,后来萌发了考研的念头。母校祖安中学接纳了我的工作调动,我好像一个出走六年的迷茫的孩子,重新投入母亲温暖的怀抱,终点回到起点。当年在这里养成的吃苦耐劳、拼搏奋发的精神,让我沉潜,让我再次鼓起了干劲。
母校早些年将高中部合并入县城的云阳中学,现在剩下初中部,但学校的环境基本没变,仍是我曾经熟谙的风景。我将所学尽力传授给学生,认真备课、改作业,课堂上谆谆善诱,有时候现身说法,将当年我们在此刻苦拼搏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我曾发表过一篇散文《回到母校教书》,文中说:“以前是坐着,现在是站着,两种姿势犹如阳光与树苗、春雨与庄稼的关系。我的目光能兼顾两者的位置,我的心灵能协调两者的共振。”
优良的教风与学风相辅相成,学校开明宽松的氛围,让老师们工作、生活得紧张有序。课余,我抓紧时间准备考研,与学生们一起攻读,一起成长。疲乏时,高三拼搏的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当年老师们期许的目光似乎灼热地射过来,我不敢松懈,毅然前行。我坚持考研四次,屡败屡战。其间,学生们取得好成绩,同事们的理解、鼓励和照顾,使我寂寞如僧侣般的生活增添了几许亮色。夜深人静时,我房子里的灯光照出窗外,于漆黑中裁出一方光明。终于,我考上了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
(三)
我再一次从祖安中学出发,走向了更宽广的天地。从宁夏大学硕士毕业以后,我又考上了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在,我是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
我告别了母校,怀着母校艰苦奋斗、包容卓越的精神,在他乡勇毅前行。我两次拼搏、挣扎过的福地,时常进入我的梦乡;结下深厚情谊的同学、老师和同事们,也常常在我的梦中生龙活虎,把酒言欢。
每次回老家,我必定要回母校看看。瞻仰谭延闿先生的铜像,坐在蓊郁的桂花树下沉思,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到操场上跑一跑,端详当年我们种植的树木。
它们亭亭若盖,长成了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