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
风从天山东部主峰博格达山低低吹来,我踩在吐鲁番盆地的碎砂石上,抬手遮挡着直射的阳光,眯起眼睛,看一望无际的辣椒摊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风掠过红色的海洋,辣辣的味道,飘荡在空气里。
这是十月中旬的某个午后,我们来到吐鲁番市大河沿镇红柳河园艺场,在二二一团万亩辣椒晾晒场见到的景象。有那么一瞬间,整个人都被震住了。看过秋晒,却没看过场面如此豪迈壮观任性的秋晒。大型运输卡车开来又开走,来自昌吉、石河子、焉耆、奎屯等地的板椒、线椒、朝天椒,一开到这,就有工作人员拿着三齿耙子把辣椒耙到砂石地上。这个季节,吐鲁番的风不大,适度的温差让夜间的湿气从砂石里冒出来,这样晒出来的辣椒又软又干,不会脆得一碰就碎,吃起来有嚼劲。白天砂地上有人翻晒有人清捡,如此风吹日晒七天后,这些晒干的辣椒,就开始装袋、装车,接着运往全国各地。他们说我们此刻看到的干辣椒,或许某一天在我们家乡的餐桌上就被吃到了。
这种猜想完全有发生的可能性。此地的辣椒是一吨一吨地晒,三吨湿的可以晒出一吨干的。他们种植辣椒早就不用人工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辣椒从种植到采摘,全程都机械化了。任何品种的辣椒,一旦种下就是海量,这里日照时间长,温差大,特别适合辣椒生长。此刻,二二一团万亩辣椒晾晒场晒了线椒与板椒。线椒就是我们常吃的螺丝椒,晒干后做佐料,或辣椒粉及各种调味品。板椒,新疆人称之为辣皮子,气味辣,吃起来甜。其实,板椒就是我们常见的羊角椒,现在被称为色素椒,用它做的口红,不沾杯、不掉色、显色度高。我举起一只绛红色的板椒,对着阳光想怀疑些什么。那油亮油亮带着深情的红,透着光顺着纹路,在脱过水的肉质皮层里魅力四射。边上正在给辣椒清捡枝干的女人笑了,说这辣椒里的红色素用途可广了,可以放到蛋糕、冰淇淋、饮料,还有医疗用的药品里。一位湖南益阳的援疆干部指画着辽阔的晒场,说这些板椒,已被韩国某品牌全部预订了。话音刚落,一辆装满晒好干辣椒的大货车开出了晒场大门,路边的红柳与桑树除了注视还在点头摇曳,辣辣的风里全是秋天的喜悦。
从长沙飞往吐鲁番,在飞机快要抵达时,看见天山上的冰雪映照着山下神秘的红色,这些红色在很多地方,一整块一整块地大面积呈现。坦白地说,那一刻,我绝对没有想到这红色就是辣椒。辣椒传入中国才400多年,湖南人爱它却已年深月久,嗜辣成了湖南人的重要特征。有块小地,必定要种上辣椒。我就种了樟树港辣椒,这辣椒的头茬每斤可卖到两百元,都说此辣椒吃起辣、软、糯、香,当然昂贵的原因是它的产地,湖南湘阴樟树港,左宗棠的故乡。传说这是他在老家隐居时最爱吃的一种辣椒。左宗棠对辣椒的嗜好世人皆知,在外做官或打仗,他总是期望屋旁有旷地能够种菜。暮年进京两月被三次参劾,他朝堂拜折言称自己有“辣椒之思”,要辞官回家种辣椒。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湘军他带来了,辣椒也肯定带来了。
我站在二二一团的晒场,凝视这片火红,想着这里边,一定有那个时候带过来的在这块土地上长过无数轮的辣椒。迁徙后的结局千万种,有一种一定是开枝散叶无限繁茂。从晒场移步,在一处开满格桑花的地方,我们走进“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陈列馆,这里讲述了七十多年前湘女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故事。在展馆,我被整整一扇墙的青春面庞撞击到了,这些“辣妹子”正值花朵般的年龄,她们落户在戈壁滩上,与天斗与地斗,硬是创造了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奇迹。这天在石河子“湘女之家”,听接近九十岁的刘娭毑王娭毑以一种絮叨的方式讲述她们来新疆的各种经历,这些经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充满了“辣”味。直爽、活泼、勇敢、刚烈的她们,这一路走来就是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勇于表达,坚持到底。听人说辣椒与人的性格是有一条秘密通道的,吃着辣椒长大的湘女此生就走在这个通道里,用七十多年的岁月,书写了在新疆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传奇。
在我们面前,刘娭毑王娭毑已然就是新疆人了,她们给我们介绍各种瓜果、各种特产。金秋十月,新疆哪里都是丰收景象,她们自豪地显摆,现在新疆的耕种全现代化了,东西多得吃不完。你们看到这里的秋晒吗?看到过辣椒晒场吗?二二一团万亩辣椒晾晒场的壮观图景,于是又在我眼前开始辽阔,辣辣的风似乎正从博格达山天山东部主峰低低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