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赋能 智创未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远

    11月15日上午,2024工业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在株洲举办。大会以“软件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邀请了黄奇帆、桂卫华、刘胜等一批行业大咖、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工业软件前沿热点,携手构建工业软件发展新格局。

    工业软件如何发展?如何为先进制造业赋能?正在全力培育制造名城的株洲,在这场工业软件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向奔赴中,又能带来怎样的精彩?本报摘选了部分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黄奇帆

    当前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链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大体上有10个方面: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产业链的物流配送;产业链上的检验检测及市场准入;产业链的金融清算与服务;产业链上的绿色低碳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链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上的贸易批发采购,可以是线上的贸易批发零售,也可以是线下传统的贸易批发零售;产业链上各种专利商标或者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产业链上的各种服务外包,包括律师服务、会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售后服务。

    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这10种服务占GDP的比重越高,就代表社会发展越先进,高质量发展的比重越高。

    生产性服务业有5种特点:

    一是越发达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高。比如在美国,其GDP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欧盟作为发达国家组合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40%。去年,我国GDP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27%左右,与欧洲、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二是当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高了以后,价值含量、服务价值就会嵌入到商品中。比如一款手机卖6000元,里面硬件、零部件是3000元,但是操作系统、软件、专利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在机器里面也占到50%。所以越是高档产品,其内含的服务价值比重就会越高。

    三是独角兽概念。当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比较高,独角兽企业的占比就会比较高,随之全要素生产率比重、服务贸易比重也会比较高。

    四是服务贸易。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会越来越大。中国去年整个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占80%多,服务贸易只有12%。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着力发展服务贸易,只有服务贸易强国才会构成贸易强国。

    五是当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全要素生产率随之就提高了。因为生产性服务业里的各个要素都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增长有关。

    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推动时代进步的新质生产力始终是5大板块,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能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要围绕这五大板块形成的主导方向进行研发投入和颠覆性创新。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二是要抓好已经具有生产性服务业能力的各种巨头公司、中小企业专业龙头企业。

    人工智能正实现从认知到创造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桂卫华

    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历经60多年发展,逐渐迈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演进方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学术界奠定理论基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源开放产业生态,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实现从认知到创造的跨越。此前,判别式人工智能专注于精准识别和分类数据,以实现复杂的数据环境中高效判别。生成式人工智能则通过深度理解数据,实现高质量新数据生成,推动数据创造性应用。

    不仅如此,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超大规模、超多参数量的大模型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来提取信息、获取知识、模拟人类大脑智慧,它从文本逐步过渡到图像和视频生成大模型,替代部分脑力劳动,释放人类更多创新空间。

    借助大模型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超强能力和跨场景跨流程应用的推理变革,有望成为统一多场景、多任务的“工业大脑”。

    高盛经济学家在报告中估算:“生成人工智能打破人机之间沟通障碍的能力反映了一项重大进步,具有潜在的巨大宏观经济影响。人工智能工具进入企业和社会,可以推动全球GDP增长7%(或近7万亿美元),并在10年内将生产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多场跨尺度协同设计是重点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胜

    电子制造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代表国家制造业最高水平。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芯片更是集成电路高端产品的基石,但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仍高度依赖进口。

    当前,异构异质性是先进封装新特征,具有刚柔并济、小尺度、多畴交互、大系统等特点。协同设计与建模仿真是应对异质异构集成挑战的关键技术基础。

    但目前,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新型材料性能缺乏,数据库不完整,影响仿真准确性。此外,所用仿真设计软件全部依赖进口,并且不同环节单独分开测试。

    我们建立了集硬件、软件、测试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国内外封装企业。

    在我看来,正向协同设计是实现异质异构封装集成延续尺寸缩小、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途径。不模拟不上线,多场跨尺度协同设计和工艺建模是提升良率、优化工艺窗口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半导体上下游全产业链均需要。半导体制造、封装工艺及可靠性自主工业软件是2.5D/3D封装加速器,是必须突破的卡脖子问题。

    从无线通讯到无线感知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 张大庆

    无线通讯正向无线感知延伸。无线通信感知一体化应用广泛,包括智慧养老、智慧医疗、低空探索和智慧工厂等。其优势为低成本、护隐私、范围广、非侵扰等。

    随着5G的商用,应用场景快速增长,同时具备通信和感知需求的场景不断增加,通信和感知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伴随5G毫米波频段的使用,波长的减少使感知能力不断提升,通信和感知的频率从性能上已经具备一体化或者一波双功能的可能性。

    通信和感知关键技术趋同,两者有着相似的信道特性,都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在硬件结构和信号处理方法方面也趋于统一。

    工业领域是通感一体化的重点应用领域,其场景包括生产环节应用、厂区管理等。它利用部署的5G/5G-A网络,不额外部署设备,不受光线限制。

    随着通信感知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6G通感一体化可赋能工业全流程生产优化、设备运维和产品测试,实现工业生产效率提升。

    携手生态力量推动数字化转型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板级EDA首席技术专家 王曙光

    从材料到产品制造交付,工业软件应用于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工业生产形态的差异性,造就了工业软件的高度复杂性,工业软件已成为工程师在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必备工具,是研发创新摸高的底线能力。

    复杂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呼唤新一代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的支持,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产业韧性,打造新一代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正当其时。

    当前,工业软件正处于计算框架变革期。传统“老九样”向“新九样”转变。

    我们结合华为多年产品数字化实践经验及能力,联合工业软件伙伴,构建集成解决方案,赋能企业研发与制造数字化。

    在结构设计子解决方案方面,融合华为优秀实践,统一数据模型管理,提升跨域作业协同,帮助企业知识复用。在工业仿真子解决方案方面,脱胎于华为仿真最佳实践,融合云+仿真关键元素,提供一站式自主可控的端云协同仿真云平台及作业环境。在设计制造融合子解决方案方面,实现“通用基础包+行业增量包”,涵盖完整制遣业务流程;一套平台支撑N套行业应用,柔性可配置。

    我们希望携手生态力量,赋能大型高端制造业企业、离散非标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产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