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海绵城市建设亮点“连连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荷塘区公交小区经过海绵化改造后的一角。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通讯员/贺翔 文/图

    近日,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项目出炉,6个项目从135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摘获奖项,覆盖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三种类型。

    对小区、道路与公园,市民都很熟悉,但如果它们前面加上一个“海绵型”前缀,会不会好奇到底有啥特色?获评优秀工程的项目,具体优秀在哪里?

    走,记者带你去瞧瞧。

    海绵小区,老小区生活“有里有面”

    11月6日,荷塘区茨菇塘街道公交小区。

    这里虽是老旧小区,但绿植乔灌错落有致,篮球场和健身器材色彩靓丽。阳光从枝叶间筛下,微风簌簌,光影斑驳。

    “可不止变漂亮了,今年夏天下大雨也没有积水,真是大变样了。”在小区散步的居民王大爷笑着透露,如今的小区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6个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项目中,海绵型建筑小区项目有3个,占了一半。2022年茨菇塘街道公交小区改造工程是获奖项目之一,且获得二等奖。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交小区的“蝶变”,源于海绵化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结合,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

    公交小区位于荷塘区新华西路与水仙路交叉口西侧,属于金山至建宁港海绵示范片区。改造前,小区的雨污合流管接的是大坪路污水管道,最终排往龙泉污水厂。

    小区建于40多年前,屋顶老化漏水,排水管网破损堵塞导致排水能力不足,篮球场也存在积水现象。“以前一下大雨,在屋里要用盆接水,小区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积水严重。”王大爷感叹道。

    针对公交小区的情况,海绵化改造也是精准施策。

    比如,屋顶防水新增雨水立管,把原来的雨落管改为污水管,接入污水井;在地面新建雨水边沟,采用“雨水走地表,污水走地下”的模式,实现雨污分流。

    同时,划分14个汇水分区,因地制宜地布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高位花坛、半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

    不防说些细节。在容易积水的篮球场,增设透水盲管排出多余雨水,利用原乔木花坛做局部下沉,达到净水和蓄水的作用。篮球场改造也大面积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建设透水铺装1584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游乐设施。

    公交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效果,可谓“内外兼修”。

    去年4月,公交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完工,经历汛期暴雨,小区内没有出现任何内涝点,12小时内雨水花坛内积水消失,雨水沟与雨水井内都没有生活污水进入。

    去年9月,住建部专家一行来我市调研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就曾走进公交小区进行调研。期间,专家高度评价我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称赞其“设施朴素、成效显著”,将作为全国示范经验申报住建部经典案例。

    海绵大道,能“喝水”也能蓄水

    11月5日,荷塘区职教城片区。

    一辆辆汽车从新塘路四期驶过,车窗外闪过崭新整洁的路面,绿植疏密有致的花坛。匆匆路过的人或许不会知道,这条通车不到5个月的城市主干道,也是一条蕴含海绵生态理念的示范道路。

    新塘路四期,即新塘路(金荷大道)(北环大道—金桥路)新建工程。6个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项目里,它是两个一等奖项目之一,也是唯一获奖的海绵型道路广场项目。

    这条海绵道路南起北环大道,北至金桥路,道路全长约1.5公里,规划路幅宽40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千米每小时。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项目全要素构建了“源头减排、雨水管网、排涝除险”的完整雨水系统,在打造道路类海绵城市项目方面,是具有株洲特色的建设示范。

    看传统城市道路,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排水,采取“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这条海绵道路不一样,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收集了雨水。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创新路缘设计形式,道路两侧设置雨水花园和生态植草沟等,能有效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雨水经过这些设施净化后,将溢流进入雨水管网,又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极端天气条件下,这些海绵设施能迅速吸收和储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内涝发生。

    换句话说,这条海绵道路既能“喝水”,又能蓄水,充分体现了海绵一般的“吐纳”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海绵道路还通过创新实现“省钱”。该项目中,传统深埋式雨水箱涵被2.6米的雨水顶管替代,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上游内涝问题,还节省了2000万元资金。

    海绵公园,休闲度假与科普实践一体

    好久没去天元区万丰湖(水利风景区)的市民会发现,这里已经焕然一新。

    株洲市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工程,是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工程的二等奖项目之一。

    这个项目位于万丰湖湿地公园内,总面积103.3公顷,其中水系长约5公里,湖面水域面积42.2公顷,处于高新区新马创新城万丰湖流域。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互动改造、海绵科普展示、海绵品牌打造,是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海绵互动改造方面,充分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海绵设施,建设了七大海绵功能节点,海绵设施总面积达6920平米。

    比如,对停车场进行透水性改造,将大面积硬质铺装通过线性排水沟和生态旱溪导入下沉式绿地进行净化和调蓄。

    再如,海绵化改造破损严重的赛车场区域,建成我市首个1000平方米透水铺装的赛车场。

    针对万丰湖缺少儿童游乐场地的需求,在公园北侧入口出荒地建设了海绵公园,通过线性排水沟和生态旱溪将公园入口两侧的雨水引入,进行净化和蓄积,最后排入雨水资源化设备进行绿化浇洒。

    通过这个项目,我市也致力于打造株洲乃至全省第一个海绵城市科普实践园。

    项目规划利用场地现有建筑,打造一座225平方米的海绵城市展览馆,设置模型互动区、前厅、沙盘区等。同时,计划将雨水回收利用设备与海绵游乐场地结合使用,拉近居民游客和海绵之间的距离。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大量本地特色化产品和材料,也是该项目的一大特色。

    比如,该项目采用了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雨水收集系统,株洲市智群贸易有限公司的PC透水砖、湖南日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商品混凝土等。

    家住天元区的刘女士说,她最近听说了万丰湖的海绵化改造升级,计划周末带孩子去逛一逛。“既能休闲度假,又能进行科普教育,家门口有这么一个好去处,为啥不去呢?”她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