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武 杨 承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写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领域改革“力度”转化为幸福株洲“温度”,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是当今和未来一项重要任务。
一、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
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设就业岗位库和劳动力资源库,畅通供需精准对接渠道。提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业务流程。利用好“长株潭就业驿站”一体化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围绕株洲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按照职业技能培训“四单”新模式加强补贴性培训。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加大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一县一品”技能型特色劳务品牌,推动“醴陵陶瓷工匠”“芦淞服饰人”等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开展好“智汇潇湘·才聚株洲”“引大入株”系列活动,打造“制造名城进名校”招才引智品牌,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株就业创业。整合创业扶持政策,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体,推行“五创”联动机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聚力社会保障统筹提层,健全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失业人员兜底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深入开展“温暖企业”“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化审核审批方式,推行城乡低保精准救助,建立低收入家庭人口台账和数据库。延长特困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完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
推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公益性,扩大普惠性,提高可及性。推行药品集中采购,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严控诊疗费用,确保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体现岗位职责和技术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实现从趋利化向回归公益性转变。简化服务流程,强化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作风,提升患者服务体验。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组织二、三级医院通过人员下沉、远程医疗、培训、巡回医疗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分类资助参加基本医保的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建设。
四、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推进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设定各区域养老托育机构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促进服务能力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分布。盘活存量资源,加强用地保障,强化新建小区按要求配套建设,增加中心城区养老托育设施。
降低养老托育企业成本。全面出台扶持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国有资本加强对养老托育服务的投入。落实国家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和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落实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享受居民价格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打造养老托育服务队伍。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支持我市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组建师资团队,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建立完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推动相关的职业培训及认定,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