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其强化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捍卫国家安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一、加快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的理论逻辑
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的理论框架深具内涵,从竞争优势理论出发,优质且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储备能够使国家在全球科技竞技场中占据战略高地,引领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强化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推进国家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型的进程。
其一,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科技与人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核心框架。教育作为基石,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科技作为引擎,驱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人才则是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三者协同推进,旨在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从系统论视角审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单项科研成果的突破或科研投入的增加,更在于整个创新体系的协同性与系统性。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能够确保教育体系精准对接科技发展需求,科技进步反哺教育内容与方法革新,人才在适宜的科技创新环境中充分释放潜能,从而全面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其二,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竞争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领域,而科技人力资源则是这场竞争的关键要素。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发展,旨在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强化科技研发、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使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好赢得更大市场和发展机会。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显著增强,通过教育体系优化、科研资源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政策,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不同国家因其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发展,有助于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科技人力资源体系。
其三,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教育体系通过培养掌握新技术、新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科技研发则通过催生新的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引领产业升级的方向;而人才则是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产业实践中的关键力量。在智能制造领域,高校和职业院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了大量熟悉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编程等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兴科技领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在新兴科技领域抢占先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强国的实践路径
为了加快建设科技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需要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同机制。通过政策协同,确保教育、科技和人才政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避免出现政策冲突情况。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园区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其一,教育体系改革不断深化。从宏观层面优化教育结构,包括不同层次教育的比例关系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布局。在层次结构上,要协调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类型结构上,要平衡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等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兴科技领域的需求。在人才选拔方面,要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例如国内教育专家李茂菊认为,应对国家教育考试进行系统分类,保障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同时,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创新,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其二,科技体制创新深化。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科研成果指标评价外,还要考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通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与此同时,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企业的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其三,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还要发展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模式。同时,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