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澎湃
我是一个农村娃,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大后工作也在农村,是农村里的青山绿水养育了我,是农村里淳朴的民风熏陶了我,更庆幸的是我有一个严格的农村父亲和一个慈祥温和的农村母亲,是他们的教育让尊长辈、讲礼仪、懂节制等美好品质的“种子”早早地埋在了我心里。
听祖母讲,父亲年轻时就读于长沙市第十八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大学,由于命运弄人,刚接到录取通知书,他的视力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就这样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后来经过多方治疗,眼睛渐渐好了,就留在十八中当了一名教师。三年后,他响应“知识青年回到农村去”的号召,毅然回到位于攸县农村的老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一下子回到贫穷落后的乡村,反差虽然很大,但父亲的心态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正派做人。
对于4个子女,父亲的严格教育是闻名乡里的。他的严格要求落实到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比如: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拿东西吃;见到长辈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要等长辈先动筷我们才可以吃,吃饭时不能叽叽呱呱说个不停,不能掉饭掉菜在桌子上,等等。要是违反了这些规矩,轻则遭训斥,重则挨板子。
记得十岁那年,有一天上午,我去好伙伴章程家玩,赶上他家炸油粑粑(攸县方言叫油货)。我刚走到他家禾坪前的台阶上,那香气就飘过来了。那时生活很艰苦,连饭都难以吃饱,油货可以说是奢侈品,平时很难吃到。
章程家和我家是亲戚,我和章程经常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劳动玩耍。他母亲(我叫她阿婶)看到我来了,连忙从屋里拿了四个油货,用纸包着塞到我的手里。看着这金黄黄的美食,我深深吸了几口它的香气,恨不得一口一个吃个精光。
但父母的教诲警醒着我,我可以吃吗,给我这么多,他们家还有吗……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里翻涌。于是,我刚伸出的手又赶紧缩了回来,眼睛盯着油货,嘴里咽着口水,手却不敢接。阿婶见我不接,一把把油货塞进我的衣兜里,并催促我赶紧把它们吃了。此时,这么美好的东西成了烫手的山芋,弄得我心神不宁,进退两难。
最终,父亲的教导战胜了肚里的馋虫,趁阿婶进屋的当儿,我赶忙跑到外面,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油货,偷偷放在她家码头上一块干净的石板上,然后飞也似的跑回了家。几天后,阿婶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父母,母亲听了满脸笑容很是欣慰,父亲也摸着我的头当面夸奖了我。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也由垂髫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小时候发生的这件事却一直没有被淡忘,我渐渐明白,父母在意的并不是我多吃了一两个油货,而是我是不是能克制得了欲望、管得住自己。每每想起此事,我心里就不免生出一些感叹、感激来。也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家教与家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