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聋儿:戏曲传承 “我也能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同学们演绎《我也能行》。 记者/戴凛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10月25日,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40周年庆典活动中,9名穿着戏服的学生,表演了戏曲情景剧《我也能行》,他们流畅的表演,赢得场下一片掌声。其实,他们是一群聋儿,一个月前,他们登上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并拿下戏曲类节目第一名。

    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团队,听老师讲述他们的故事。

    听障孩子组成“戏曲队”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这个戏曲节目的难度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这些没有基础的听障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说起她和孩子们的这段备战经历,节目负责人兼手语指挥杨梅老师仍然难以按捺住内心的激动。

    她回忆说,今年7月,学校接到参演湖南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的任务,该汇演四年一届,分为声乐、器乐、舞蹈、戏曲4个类别的比赛,代表着全省各地残疾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

    “对于听障孩子们来说,戏曲节目编排是最复杂的。”杨梅说,相比起一般舞蹈歌曲,戏曲节奏并非完全连贯,中间往往还有鼓点等变化。加之身体条件受限,听障孩子也极少接触戏曲。由于学校编排的另一个舞蹈节目已抽走了高年级、有舞蹈基础的孩子,剩下可选择的对象并不多。因此,这支“戏曲队”由9名8至14岁的学生临时组成,他们高矮不一,其中还有1名学生患有脑瘫。

    经过与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专家的多次沟通,决定将该节目编排成戏曲情景剧形式,定名《我也能行》,讲述的是听障孩子们克服重重困难,学习并传承戏曲艺术的故事。

    用十倍时间来打磨

    排练刚开始,问题就不断出现。

    “每一个表演细节,都凝聚了老师和孩子们的辛勤汗水。”由于没有舞蹈基础,加之因听力缺失而没有乐感,孩子们光是手指和小碎步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就让杨梅和专业老师们感到无力。普通孩子半天就能训练好的动作,听障孩子甚至要付出十倍以上的时间与努力。

    训练进度缓慢,同学们只能利用暑假全程留校训练。天气炎热,有的同学偶尔会出现身体不适。有的孩子家在县城,想家时会流眼泪。情景剧还穿插了换装环节,学校又专门安排了9名教师一对一负责幕后快速换装。

    节目细节也在不断打磨。由最开始15分钟的版本,多次调整后,精炼成了10分钟,主题更加鲜明。但每一次变化,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困难接踵而至,但师生们却越战越勇。一说排练,孩子们变得非常热情积极,一遍又一遍练习每一个动作。经过不断地磨合,孩子们的身形、动作越来越有戏剧范。

    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排练,孩子们终于登上了第十届湖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的大舞台,与来自全省各市州、省特教中专共15支代表队的600余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演。

    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评委的一致肯定,最终拿下戏曲类比赛第一名。

    这是最好的成长礼物

    演出一炮打响。演出结束后,《我也能行》又作为优秀代表节目,先后走进省委党校、中南大学等地演出,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更是增长了自信心。

    10月25日,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再次登台,尽管他们听不见声音,但在老师的指挥下,他们踩点精准,动作精细,向校友和客人们展示出了他们的阳光与自信。

    学生小雅(化名)来自县城,训练期间哭了好多次。家长说,一开始觉得孩子太累有些舍不得,还担心训练和演出会耽误学习,但现在来看,这次经历成了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杨梅表示,这样的活动也激发了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兴趣,他们纷纷报名参加文艺训练和演出。“希望带领更多残疾学生走上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更加阳光,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