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奔
“少年,如果知道十八岁便是终点,你还会为了这卷丹青,燃尽生命吗?”
走出影院好几天,电影《只此青绿》带给我的震撼,还久久停留在眼前和心间。
这是一部没有台词的影片,由同名舞剧的原班阵容创作、主演。院线或许是考虑此片表达方式比较独特、风格相对文艺,题材与演员也没有流量等因素,排片少之又少,感谢朋友的分享与推荐,让我与它相遇,从一场视觉盛宴带来的震撼缓缓沉淀到对传世名画、对少年画师的探寻,再到对文物保护工作与中华文化的再思考、再认识,真是幸福的过程。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影片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为由头说开去,现代文物研究员潜心钻研着关于这幅传世神作的点点滴滴。在红墙青瓦的故宫内,这幅长11.91米的画卷沉睡在历史长河中已经900多年,有据可查的展出也不过寥寥数次,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此画卷的作者北宋少年希孟,在画作完成后,便再无音信,只留下他人所题的寥寥几笔——“希孟年十八”……
画卷描绘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河,点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景观,穿插捕鱼、驶船、游览等动景,动静结合得恰到好处,景观与人物刻画更是精细入微。青绿是这幅画卷的主色,作者希孟在创作时使用了珍贵的矿物质原料,这也是画卷能历经近千年,依然绚丽如新的密码。
可是,在没有工业化的北宋,这矿石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中开采而来,一块块顽石又是如何研磨成粉制成颜料的?画卷中描摹的鄱阳湖、庐山,距离北宋皇都开封有七八百公里,希孟真的到访过吗,旅途中邂逅了谁,发生了些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电影《只此青绿》包含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十个章节,从现代回望北宋,两个时空双线并行,细腻呈现了展卷人挑灯伏案探寻钻研,希孟与劳动者深入互动、在名山大川中游历,以及他逐步构思《千里江山图》的细致图景。通过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的视角,引领观众一点点走进天才画家希孟的内心世界。
18岁少年的千里江山
他本是个意气风发的俊朗少年,天生巧手,热爱绘画,或许生于贵族之家,所以束发之年便进入了皇家画院学习技艺。当时的最高权力者是宋徽宗赵佶,他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是兵临城下时匆忙让位的昏君,靖康之耻中被金人俘虏的软蛋,却也是在书法绘画领域成就非凡的天才。
电影《只此青绿》考据严谨,生动复刻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习笔”一章,15岁的希孟和画院学子们(都是男性)不但穿粉色衣衫,还簪花,用现代眼光看来很是滑稽的妆造,却是北宋时期的“顶流”,甚至发展成一种官场礼仪制度。群舞场面中,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息扑面而来,那时的希孟多么快乐呀。
可毕竟高处不胜寒,结合《千里江山图》题跋部分所言的“数以画献,未甚工”合理想象,希孟曾多次向皇帝献画,他曾一次次跪倒在台阶上,双手捧着画卷,举过头顶,只求得到一次认可,或许是技艺尚未达到十分精湛的水平,他的画作被一次次丢在地上。这个被后世仰慕的天才,曾经也是个被狠狠否定又无力还手的孩子。
闭上眼,细细揣摩少年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的心境。喷薄而出的创作欲望,18岁少年最炽热的生命力,对大好河山的挚爱,对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我想应该还夹杂着一些对最高权力知遇之恩的感激,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几分如履薄冰的忐忑。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少一步,无千年之石,多一杵,无千年之色。希孟见了青山妩媚,见了四季流转,见了自己、天地与众生,历尽千辛,终于绘就了这幅神作。《只此青绿》的编剧徐珺蕊提到,《千里江山图》的价值就在于它与我们相隔900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偶然,才成就了相遇这一刻的必然。在影片末尾的“入画”一篇,画师、工匠、文博专家、编导、演员、幕后工作者,和每一个银幕前的观众共同成为青绿千载的见证,正应了片中所言: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
《千里江山图》震撼了世人、惊艳了岁月,可希孟究竟去了哪里?是因为创作日夜赶工,耗尽心力油尽灯枯而亡,还是研制颜料过程中重金属中毒而死,又或是陷入波谲云诡的宫闱斗争。也罢也罢,待到靖康之变金兵来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即便侥幸生存下来,看千里江山被铁骑踏破,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他又该如何自处。
成全时空的联结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世间憾事十之八九,还好有历代文物保护人员,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历史,成全了时空的联结。正如影片中字幕所言“我知道终有一天,每一幅画,每一件文物,也会与他相遇过的人们一样,随时光远去。但有我辈守护一日,这一天便将晚来一日。”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继承者。如片中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这些不曾被记住姓名的平凡匠人。还有极具信念感的艺术家、电影人,为我们带来了超高艺术水平的舞蹈与电影。不难想象那些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他们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诚挚的心意,一步步地走进历史,走进人物内心,精益求精地打磨着作品。“它诗意而震撼的音、画、景、舞、情令所有人动容”“被中式美学硬控了”“美得惊心动魄,后劲太大了”……观众们发自肺腑的赞美,何尝不是观众与主创人员之间的惺惺相惜。
更有观众洞悉了此片的社会意义——戏剧电影推动了高雅艺术的普及,“让动辄三位数票价、只能在一二线城市大型剧院看到的艺术形式,以两位数的价格飞入寻常百姓家”。
期待《只此青绿》被更多观众知晓,也期待能有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