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臻科
假日在友人的力邀下,我们驱车来到郊外踏秋欢聚,并采摘橘子。此地,地处长株潭绿地中心位置,环境极为清净舒适优雅。尤其是每到深秋便是橘子成熟的时节,那些掩映在浓绿翠叶下的橘子,在秋阳的照耀下就像金灿灿的珍珠一般,闪动着迷人的光芒靓丽着人们的眼球。
我们一行踏进橘园,秋日的阳光温柔地照在橘园里,氤氲着深秋的煦暖和恬静。那满园的橘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将有些不堪重负的树桠压弯了腰,一种收获的喜悦便悄然滋蔓在我们的心头。那颗颗圆润可爱的橘子,明晃晃的一片煞是喜人,在一阵风的吹拂下,满树摇曳并发出阵阵簌簌的声响。
很久没有走进大自然感受清新空气,何况这难得的秋阳是如此的美好,所以前来采摘橘子的友人们,个个心情特别舒畅。阳光照在采橘人脸上,大家绽放着灵动而抒怀的笑脸。他们穿梭于橘园间,手提竹篮或者食品袋,精选自己喜欢的橘子进行采摘,或攀爬树身或用长竹竿敲击选好的橘子。时而窃窃私语,时而朗朗笑声,原本肃静的橘园一时间就变得热闹起来,采橘人脸上洋溢着温馨而又满足的表情,好一幅阳光下橘园采摘图。
此情此景,让我记忆起沈从文先生在《长河》里,描摹出的关于湘西橘子成熟时采摘文字。他在文章里用朴实而浓厚的乡土语言,通过对话的方式,把当地大户人家橘园主人长顺的女儿夭夭、老水手、长工等人,在采摘橘子时的心理和行为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映射出当时湘西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由阅读《申报》、议论开办油榨坊等事件展开对于当时时局发展的关注。动荡的社会以及复杂的官民关系,让沈老衍生出对人生的思索。沈从文先生通过文字,抒发了他对时局堪忧的心理状态以及追求进步的思想意境。为我们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民生状况,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史料。
父亲曾利用自家的一方菜园栽种了数株橘树,其中一株为公树,其他的则为母树。奇怪的是公树开花茂盛且花色艳丽,其他的橘树则开一样的花色,花开五瓣,呈白色,密密麻麻地布满在绿叶之中。尽管那株公树花开艳丽,可到秋后结果时树枝间却果实寥寥,且橘子味苦而涩难以下口。相反其他花开普通的橘树,则满树金灿灿的,硕果累累,味甘且汁多。父亲没有对这些橘树进行过多的精心莳弄和嫁接,由于土质好的原因,每年的收成还是十分可观的。自家吃不完的就送给亲戚或者邻里乡亲。于是,每到橘黄时节也是家里较为忙碌而喜悦的时节。小时候每当橘黄时分,常常在放学归来走进自家的橘园,在橘树下朗诵学习,闻着满树散发出来的馥郁芳香,阅读的心情自然是十分舒畅。我当时是不知道橘树还有公母之分的,也并不十分关注花开时节,诸树之间的花色变化,只是后来在随手采摘果实的时候,曾经花色艳丽的那种橘树居然果实甚微且味苦而涩,也似乎明白了华而不实的一种道理。
橘子保鲜在乡村是没有什么科学方法的。为将采摘下来的橘子保存到来年的春、夏季。母亲就到山间取回成捆的松树针叶,选择比较阴凉的地方放上几个瓷坛,在坛底放一层松树叶后,然后挑选好质优的橘子成排放在松针叶上,再在橘子上放松针叶,如此一层层堆放好,再在坛口用塑料薄膜封口加盖,食用时再取出,橘子依然鲜甜如初。在我的故乡,还有用橘皮熬糖的世俗,这种橘子糖还是过年时的一种上等食品,很受青睐。也许是因为橘皮具有上佳的医药功能,纯朴的故乡人就很好地利用这种功能,构建起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如今父母已经远离我而去,岁月的流逝,曾经的橘园也日近荒芜,但儿时那一方橘园在我的乡村生活中,一直有着十分美好的记忆,让我为之深深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