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张怀东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株洲有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超过45万人,如何依托这一庞大群体更好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志愿服务正确方向。志愿服务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网络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志愿服务在向上向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背离志愿初心的现象,如作秀摆拍、花钱买志愿服务时长、打着志愿服务旗号无底线博取流量以牟取私利,更有甚者以志愿服务作掩护向群众散布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价值观……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坚持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在志愿服务领域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不断擦亮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主义底色。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化解。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要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向,与社会主要矛盾化解同行。一方面,要求我们要立足志愿服务本身,对标对表中央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着力解决志愿服务动员、志愿服务供给、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志愿队伍建设以及志愿精神涵养等志愿服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发展、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等领域,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重大民生领域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志愿服务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同时,通过志愿服务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全球治理角色。

    坚持多元共治,聚焦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积极营造志愿服务氛围。通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聚合社会多元力量,不断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当前,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供需匹配不精准、服务质量不稳定、力量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不利于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要在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共享和统计上下功夫,通过更好解决志愿服务的供需矛盾,推动志愿服务从单一性向系统性转变,从以青年参与为主向多龄段共同参与转变。要围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治理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在志愿服务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特色发展,聚焦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治理实践,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地方性治理资源,打造差异性强、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的志愿服务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市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志在将株洲打造成一座志愿之城。2023年,“株洲爱心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更名为“志在株洲”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株洲市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进入新时期。当前,“志在株洲”志愿信息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超过45万人,紧盯“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这一城市品牌定位与发展目标,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医疗卫生、法律服务、邻里互助等提供超过650万人次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断向纵深发展,擦亮了“志在株洲”志愿服务品牌。下一步,要围绕“志在株洲”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在品牌内涵、品牌标识、品牌传播等方面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差异化发展、品牌化建设的株洲样本。(作者单位:株洲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志在株洲’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ZSK2023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