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包图网
老年人手机上瘾,特别是沉迷短视频,已经成了一部分家庭的痛点。很多中年人咨询,有没有合理且有效控制爸妈手机上瘾的方法?
还真有,不过在正式开始介绍这些方法之前,笔者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来说,适度使用数字产品,对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干预的是过于沉迷,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
方法一:关通知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App图标上有红点就浑身不舒服,点了才能安心。其实,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样。
为理解手机应用中红点、通知和提示音对人们手机依赖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原本研究的是狗的消化系统,但他注意到狗在看到食物之前,听到助手的脚步声时就开始分泌唾液。他设计了实验,每次喂食前摇铃,狗逐渐学会了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即使没有食物,只要听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狗将铃声与即将到来的食物关联起来。
手机里的提示音和红点是否像是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铃声?
事实上,手机App的通知设计与巴甫洛夫的实验原理非常相似。它们通过提示音和视觉标记,让用户形成习惯性反应,进而增加使用时长。每当收到通知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或满足感,这种奖赏机制促使我们继续点击、打开和参与。例如,收到点赞或评论通知时,我们会感到被认可,这强化了对通知的反应。
这就像巴甫洛夫的狗期待食物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在期待社交反馈或新鲜信息带来的满足感。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不知不觉中就被这些通知“牵着走”了?
老年人很多时候,弄不清楚手机里的各种系统设置、功能设置,所以是时候帮父母把手机里不重要的干扰信息尽量屏蔽掉了。
方法二:关推荐
大多数人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跟算法的精准猜测和推荐息息相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所以,现在国内的包含推荐算法信息流的主流App,绝大部分上线了“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
只不过这个选项的入口,通常都在菜单深处,不太好找。所以,年轻人可以帮爸妈把短视频的“个性化推荐”关掉,让他们不知不觉就把手机放下。
当然,这个方法是一时之计,因为每隔段时间,App可能弹出提醒,询问用户是否开启个性化推荐。好在这个方法对于短时间脱敏,逐步降低短视频依赖,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方法三:限时间
手机系统设置以及App的设置里,都有控制软件使用时间的功能。
比如某短视频里,我们可以设置,每隔半小时提醒一次使用时间,每天使用总时间超过两小时后不能再使用了。这里的时长,你可以根据习惯进行个性化调整。
如果父母平时刷短视频实在太流连忘返了,每日花费数小时,我们如果一次性控制降低到最低值,肯定很难戒断,而且说不定还会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弹。所以,儿女可以设定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梯度减少”计划,比如每隔三天,把使用时长限制减少15分钟,这样使用者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也不会由于习惯突然中断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方法四:靠孙辈
社会研究还表明,很多老年人由于担心他们的上网行为会对孙子孙女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干扰孩子学习等,主动限制自己的互联网使用。因此与直系子女的建议相比,孙子孙女的监督往往更有效地鼓励他们预防或解决自己网络成瘾。所以,有时候儿女的劝告不如孙女外孙的撒娇。
儿女要跟爸妈说明道理,一个家庭里,如果大人一天到晚看手机,那么小孩的学习专注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手机瘾问题也很突出,家庭氛围得从“根儿上”抓起。这么一说,父母出于“爱孙心切”的心理,也会一定程度上加以自控。
最后,再次强调,很多情况下父母沉迷手机,原因并不是意志太薄弱或“平台太狡猾”,他们只是为了排遣孤独和无聊,因此最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还是多增加陪伴父母的时间,多带父母去户外走走,在户外活动也能减少老年人刷手机的时间,毕竟很多老年人都节俭,精打细算过日子,家里的Wi-Fi不限流量可劲儿用,但外面的移动网络流量可不免费。
有时间也可以跟父母讲讲现代科技背后的原理。比如“这些平台的目的就是让你多看一会儿,这样他们能赚更多广告钱。每看一个视频,平台就能赚到广告费。”“你觉得是休闲,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刷短视频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觉得是休闲放松,但实际上是一点点把时间浪费掉了。一抬头,半天就过去了。每天使用太长时间,对视力、腰椎、颈椎等生理健康都不好,最后对健康造成了负担,多不划算啊。”等等。
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就像很多科技在点点滴滴影响我们生活的过程,儿女也可以用这个思维来更好地管理家庭关系和生活。
(来源于“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